下面是發生在公司里的一段對話(人物為化名)。
王海燕: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
李曉霞:公司人力資源部招聘專員
李:王姐,最新上映了趙薇導演的處女座電影《致青春》,拍得挺好的,你去看了嗎?
王:哪有時間啊,現在有了小孩,時間就不是自己的了。周末帶小寶去參加了一個書畫班。
李:小寶這么小就參加書畫班。多才多藝,全面發展啊。
15分鐘后……(此處省略300字)
李:王姐,上周五兩個候選人參加面試的評估報告,我已經發到您郵箱了,您看一下。
王:好,我先看一下。
這個場景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識,公司里面經常會聽到王姐、張哥等稱呼,不清楚的人進入公司后還以為是進了大觀園。這個場景就是典型的公司管理家庭化的縮影,在很多企業里面司空見慣,大家相互之間不是稱王經理,張總等職位名稱,而是用哥、姐等家庭稱謂代替。經常會聽到很多領導說:“我帶領的團隊凝聚力很高。我對團隊的要求,工作時間是上下級關系,下班后就是兄弟關系相稱”,充分展示對自己管理風格的自信。
談戀愛是組建家庭的前期階段,很多公司對員工談戀愛和婚姻是有明確的規定。前段時間京東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京東規定公司員工不能與競爭對手員工談戀愛、結婚。騰訊的規定則相對要寬松很多,戀愛與婚姻自由,不過夫妻不能同在一個事業群。阿里巴巴和百度則規定,夫妻不能有直接業務往來。有的公司規定,一旦發現公司內部員工在談戀愛,則規定其中一人必須離開公司。可以看出,不同的公司對待員工談戀愛和婚姻有不同的判斷。
公司管理家庭化既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也大量存在于企業日常運作的隱形過程中。既有企業愿意推行“家文化”的管理方式,也有企業明令禁止。
對公司管理家庭化的價值取舍首先是基于對公司和員工關系的一種判斷。當問公司和員工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個問題時,相信有很多種答案。有人會說:公司和員工之間是一種交換關系。員工向公司提供結果,做出貢獻,創造價值,公司給員工進行回報,提供滿意的薪水。也會有人說公司和員工之間是一種社會交換關系。公司和員工不僅僅是金錢上面的交換,員工除了價值貢獻外,還付出了對公司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公司除了物質回報外,還給員工提供發展的平臺,幫助員工提升能力。極端的人會認為,公司與員工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資本的本性決定了雙方的關系。也一定有人會說公司與員工是一種“家”的關系,員工和老板的關系就好像小家和大家的關系,老板和員工就好比是家長和子女的關系,老板就好像一家之主,決定企業的發展。
管理不在于談論對錯,而是面對績效的解決方法。公司管理家庭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管理方式家庭化。兩種表現形式:一種表現形式是整個管理模式是基于“家文化”構建起來的。比如說娃哈哈,它的文化核心就是“家文化”。 “凝聚小家、發展大家、報效國家”是企業經營哲學。 “小家”是指每一個員工,“大家”是指企業,“國家”就是國家和社會。這樣的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深深影響了企業的日常運轉。比如有的企業推行“家庭基金”、“孝心基金”等,將員工的工作與家庭進行關聯。還有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公司高層團隊具有血緣關系。對很多成長性民營企業來講,公司是家庭的延伸,家庭是公司的內核。公司的整個高層團隊具有深厚的血緣關系,老公是總經理,老婆是財務總監,兒子是銷售總監,七大姑八大姨分管采購、生產等等,“家企同構”的模式決定了企業采用家庭化方式進行管理。2、人際關系家庭化。兩種表現形式: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前面所說的稱謂家庭化,用家庭稱謂取代職位稱謂。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夫妻雙方或者兄弟姐妹,或者兩代人都在同一家企業上班,公司是家庭之外的另一個交流場所。3、工作方式家庭化。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員工將家庭事務帶到公司,經常在企業看到員工在上班時間處理家庭事務,在網上買奶粉,購物等,甚至在有些企業,你會看到員工在上班期間在織毛衣、刺繡等家庭事務。第二種是一種隱性的方式,就像前面兩位的對話,一邊工作,一邊聊家常。被稱謂中國式管理新范本的德勝洋樓則明確規定,工作時禁止談論與工作無關的話題、哼小曲、吹口哨等。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公司主動將員工的家庭生活納入到管理過程中。比如說:滬江英語就為員工成立了寶寶室,免費向員工的孩子們開放的,只要有孩子來寶寶室,公司便會安排有幼教背景的工作人員來照看。還有大量的制造型企業,在工廠里面建造了員工宿舍,其中就包括夫妻間,讓夫妻雙方安心在企業上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