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安徽廬江船戶李其勝開著貨船駛過嘉興三塔港航管理站,中途未經任何停留。此時,借助中科院嘉興中心的無線傳感網技術,在管理站監控室里,該船的相關信息已自動顯示在電腦屏幕上。 “通關快了,還能省下一筆油錢。”李其勝說。**********本o文o來o源o于o創o業o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科研成果,并非高校和科研單位的一種擺設,它們應該得到轉化和應用,尤其應與企業對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有人曾直言不諱: “評價高校科研工作,不僅要看科研經費的總額、項目數、論文數、鑒定數、獲獎數、專利數、被權威雜志檢索數,還要看通過科研工作真正取得的實際價值,看是否能轉變為生產力促進社會的發展;不僅要看社會效益,還要看通過科研工作取得了多少經濟效益。”對于應用型學科來說,科研經費是用來搞產業化的,而不是用來評職稱的。你搞的科研項目真正轉化為了生產力,評職稱自然不成問題。**********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_權$所有
不能不看到,在現實中,不少科技人員拿項目、發論文、申請專利,其目的多是為了評獎、評職稱、爭榮譽,對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似乎缺少應有的動力。于是,不少科研成果難免被束之高閣,處于休眠狀態。國家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可結果竟是如此,這是多大的浪費呵!中科院院士陳運泰曾說,不希望看到國家投了那么多錢,出了一堆論文,出了一堆院士,但是科技創新卻搞不上去。科研成果得不到轉化和應用的擔憂,確實發人深省。**********本o文o來o源o于o創o業o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在一些地方之所以不能被及時轉化,這固然有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但企業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能有效調動起來,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中科院嘉興中心的科研成果轉化率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推行了項目核心團隊入股制。按他們的說法, “這叫創新與創業相融合”。毫無疑義, “科研人員與企業一起出資搞項目開發、轉化,自然鉚足勁干”。
如果說,企業出資搞項目研發、轉化,讓科研人員從此擁有了平臺,有了踏實感的話,那么,科研人員和專家的入股,則讓企業看到了希望,少了顧慮,有了放心感。當企業和科研人員坐在 “同一條船上”的時候,且雙雙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又怎不令他們為著同一個目標而攻堅克難、攜手前行呢?**********本o文o來o源o于o創o業o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有報道說,國內一所大學的一個項目, “遠渡重洋”到美國生根。直到現在,每當想起這段 “親身經歷”,校領導有些話不吐不快:科研成果轉化,為什么 “國內開花國外香”?“我們到處去找企業,希望能夠把我們的先進技術用到咱國內自己的企業中”,但他們失望地發現,居然沒有企業愿意接手,最后大洋彼岸的企業卻紛至沓來。答案如同芒刺。因為與國際頂級技術相配套的設計部分你拿不出來,我們沒有這個設計能力,所以再好的材料也沒法用。**********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_權$所有
從表面上看,是因為 “沒有這個設計能力”,所以導致了 “把我們的先進技術用到咱國內自己的企業中”這一愿望的落空,但從深層次看,恰恰是由于我們忽視了對企業和科研人員的 “設計和開發”。畢竟,設計能力的突破提升抑或相關成果的轉化,都有賴于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調動和迸發,離開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相類似的 “科技成果外流”又能如之奈何?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強調: “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只有轉變為新型的生產方式和產業,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必須把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作為 ‘十二五’時期科技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大力增強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 “轉化成果”的牛鼻子,注重在 “創新與創業融合”上下功夫,亦即要建立健全企業主導技術研發的體制機制,鼓勵企業協作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要鼓勵廣大科研人員、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提升企業和產業素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本o文o來o源o于o創o業o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