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期間,專家司全福在cctv10《中國影像方志》中講述發生在河北省懷來縣的《土木之變》,這是司全福完成書稿后,第一次亮相央視。那么司全福是誰?他是如何寫就的《土木之變》這本書?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明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用歷史教育后人。英國《十五世紀震驚世界的戰爭――土木之變》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最珍愛的書。 《土木之變》是我最敬佩的忘年之交司全福老師為河北省懷來縣政協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撰寫的文史專著,這本書出版于2015年12月。記得2015年12月24日,那天天氣特別寒冷,北風呼嘯。中午下班剛準備回家,有人喊我,抬頭,是凍得臉通紅的司老師,手中提著包,只見他全然不顧凍麻木的手,從包中拿出一本書,雙手鄭重地遞到我面前,并說道:“范老師,這是我寫的《土木之變》,剛出版,拿來送你一本,望你多提寶貴意見并斧正!”我激動地雙手接過這本書,連連致謝,并請司老師簽名。
拿到書的第一時間,我就迫不及待地掌燈閱讀。整部書20多萬字,分為土木堡與土木驛、正統以前明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關系、宦官王振、土木己巳之變、京城之戰、英宗朱祁鎮大漠“北狩”、楊氏父子、朱祁玉和他的兩個陵寢,顯忠祠、顯忠祠的碑記和藝文等篇章。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明朝英宗皇帝親征瓦剌的遭遇慘敗,是殘酷血腥的悲劇,五十萬將士陣亡,英宗被擄,明朝由盛轉衰。
土木雖為小邑,因“土木之變”留名于《明史》,享譽海內外,土木又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土木之變”遺址“顯忠祠”至今猶在。“土木之變”,已經被深深地鐫刻在中華世紀壇262米的青銅甬道之上,也被收錄在大英博物館《明朝·改變中國的50年》的展館里、畫冊中。幾十萬明代將士的鮮血滋潤了懷來這片沃土,他們的軀體填平了土木的山澗溝壑。這場戰役在中華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變故,雖然是一次民族融合的陣痛,也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災難史,更是一個值得濃墨重彩的重大事件。
書之珍貴,在于司全福是河北省專門研究“土木之變”第一人,而土木之變正是發生在司全福居住的土木村附近。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司全福只有小學學歷,還是一名鐵路工人,粗糙的雙手雖然干活靈力,拿起筆如何寫出這二十多萬字的史書?

司全福為了研究土木之變,他自掏腰包,尋訪采風、搜集資料、撰寫,耗時費工九載寒暑。司全福跑遍了田間地頭、山梁土丘去考察古跡遺存,下鄉進村拜訪各村尊長,尋訪耄耋老者。他自費購買到商務印書局出版的《正統北狩事跡》《否泰錄》等典籍。數次趕赴京城國家檔案館、圖書館檢索海量的史志信息資源。
書之珍貴,在于司全福為了這本書,翻閱資料和書籍,使眼睛受到很大磨損,左眼長了息肉,兩只眼睛都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視力急劇下降。他不得不去北京看眼科醫院。從2007年起,司老師先后閱讀了《太祖高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大明仁宗昭皇帝實錄》《大明宣宗皇帝實錄》等史書,其中《英宗睿皇帝實錄》361卷他閱讀了多遍。其它史籍如《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宣府鎮志》《宣化府志》《正統北狩事跡》《否泰錄》《于謙》等史籍書刊,他也一一閱讀。從網上查閱明代史籍,過去的書籍都是豎排木刻版,繁體字,字跡模糊,且不斷句,查閱起來特別費勁。
書之珍貴,在于司全福以執著的精神研讀了大量的明清史籍,他引用了大量的詳實資料論證了過去人們流傳下來的一些謬誤。對于土木之戰戰敗的原因,司全福通過對史料的深入研究,得到了與網絡上不一樣的結論。“土木之變”有多少明軍參戰?有50萬之說,有25萬之說。而司全福通過查閱資料,找到明軍出征36萬兵力的數據來源。史學界大都把“土木之變”的罪責歸咎于司禮太監王振,而司全福卻認為,朝廷大臣的派系之爭,以及宣府守備昌平候楊洪和其子的避戰棄城行為應對正統覆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司全福的這些觀點論證有據讓人耳目一新,所以2017年中共懷來縣委宣傳部將此書選為“懷來縣創建文明城市系列作品”再次出版。
這本書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對“土木之變”更加詳細、更加客觀的論述,是嚴謹負責的一部論文,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愛國主義教材。
書之珍貴,還在于司全福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自己原本不高的文化水平和瑣碎的家庭事務著就“土木之變”一書。司全福原在鐵路部門工作,只有小學六年級文化水平。1973年,司全福接到調令,到土木車站工作。時間一長,他落戶在土木村,并在土木村娶妻生子。他和妻子養育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在當地從事塑鋼窗安裝;小兒子在北京打工。大兒子活多的時候,司全福還要幫助大兒子安裝塑鋼門窗;還要照顧家中年邁的老父和住宿在自家的丈母娘。晚上,他才有時間趴在燈下著書。司全福在著書的過程中不斷地克服、提升著自身的文化水平。一字字、一句句地查字典、詞典,直到弄通、弄懂為止。

書之珍貴,還在于司全福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懷來土木,獻上的一份厚禮。司老師原本也是看到《中國歷代簡表》就頭痛的人,源于對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第二家鄉的深情和厚愛,橫下一條啃硬骨頭的恒心,一頭扎進史書資料中,終成正果。此書的出版引起了許多研究部門的重視和許多媒體的采訪,索要求購書籍的電話接連不斷,現在是一書難求。
每一次讀《土木之變》,我都會在心里增添一份對歷史的敬重,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增添了一份“以古鑒今”的祈盼。歷史,是對昨天最好的證明,我們不該讓歷史蒙塵!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