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是騰訊電商控股公司、discuz創始人戴志康在<產品家>沙龍的發言:
我認為騰訊目前的O2O產品其實是沒任何借鑒意義的,因為真的做得比較差。但我們也有一點做好的決心。因為程苓峰要我來參加這個沙龍,我昨晚特別跟張濤吃了個飯,討論了一晚上怎么打敗大眾點評的事情。我們討論出來的所有結果,其實在所有嘉賓的PPT里都有。但問題是,你知道這些又有什么用?所以我開始反思這個沙龍的主題:“如何撼動大眾點評”,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你撼動它干什么呢?大眾點評也知道它有問題,我們也知道,但想撼動它還真的撼動不了。為什么要撼動它呢?做個跟它不一樣的就好了。
所以我希望用一種質疑一切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什么叫質疑一切?假定我們嘉賓剛才的PPT里說的方向是對的,但其實就是做不出來。比如說social。我做了十年的BBS、SNS,后來又到騰訊,我發現騰訊做social很專業,但我們真的能用social打敗大眾點評嗎?我覺得不能。因為這個極其粗放。大家仔細想一想,干一個漫不經心的行為,將其分享到信息過載的SNS里面。其實就無異于在一個大菜市場的某個小角落里大喊了一聲“我這兒賣肉”。這兩個事情沒有任何區別。
再舉個例子。我們很多時候講,我們在線下是怎么social的。比如說我們中午在沸騰魚鄉吃飯,暴風的馮鑫說某個胡同里一個什么什么地方非常好吃。這一定是在一個小范圍內分享的,而不是大范圍內。至于說分享到微博,這是不太可能的。如果你想刺激一下,在微博抽獎一個ipad,這有什么用呢?反正我又抽不到。
所以social的力量一定要是熟人和熟人之間,而且傳播的一定是有料的內容。我前面說的第一個問題是傳播的范圍,人和人之間要有真實關系。第二個,你傳播的東西一定要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稀缺的,所以怎么樣傳播意一種有價值的、稀缺的東西,這是核心。我們做一個餐館日常的點評,我們到底有什么樣的稀缺的、有價值的貨能夠拿去讓消費者之間傳播呢?
再來質疑第二個,就是移動互聯網。我和張濤都覺得大眾點評這個APP做得不太好,給用戶那么多選擇,那么點小的屏幕上要看那么多餐館,看完了能有什么結果?從這個角度,給少一點的、精準一點的選擇,其實是有價值的。但我要質疑的是什么呢?質疑的是你怎么給人少的選擇,F在的信息多少都是來自地圖的數據、大眾點評的數據,你的數據和別家是一樣的,我怎么給你三個你真正想要的選擇呢?我覺得這事也很難。因為總不能隨機從一百個里抽出三個給他。但如果你說有精準的選擇,那精準的算法到底是什么?
我在騰訊電商,我堅持認為騰訊的BI數據挖掘能力是三大巨頭里一點都不差的。但為什么我們的電商廣告就是匹配度那么差呢?是因為沒數據,用戶沒有在這兒有交易行為,樣本過少以后分析出來的結果,算法再靠譜也不靠譜。
所以回過頭來我們的問題是什么呢?假定有千萬的安裝量,用戶的比例就算10%也挺高了,用戶到底有多少行為被積累下來了?我有個特別沮喪的結果告訴大家,BI最終的成敗不是取決于算法好壞,而是取決于數據量大小。從這個角度講,BI是大眾點評網的地盤。因為你數據量大、分析出來的數據多,才能給用戶精準的選擇。坦率地講,就是大眾點評也還沒有做到。
對于移動互聯網,所有用PC上賺錢的方式放到移動互聯網上一定是失敗的。因為它屏幕太小,給用戶的選擇又少。移動互聯網到底怎么賺錢呢?它是怎樣的一種產品形式呢?今天我們用大眾點評是用搜索,搜索框里搜了一個關鍵詞,但出來大量的數據,眼花繚亂,用戶不知道該選什么。
我有個大膽的想法,其實搜索在移動互聯網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入口不應該是這個框。那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呢?移動互聯網里的搜索其實有兩種最主要的形式。第一種形式是二維碼。所有的O2O都是把線下和線上連接起來的手段。如果你在線下看到一個東西,你是會打開大眾點評,輸入它的餐館名然后再看到相關信息呢?還是直接用手機掃一下這個東西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相關信息呢?
在手機這么小的一個屏幕上,如何讓用戶最直接的觸達到他想要的信息呢?我認為二維碼是一個最主要的出口,甚至比URL比搜索框更重要。
其二,手機這個東西和別的有什么東西?最大的不一樣是它有位置,這個位置,入口就是地圖。我覺得酒店管家用起來非常好。所以地圖或者說地理位置信息其實是一個讓線下的人和線上的東西產生關聯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手段。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