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中國新時代》對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的專訪
主持人:您在2011年預言2013年中國經濟會出問題,現在兩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有沒有不一樣的轉變?
李佐軍:我覺得,現在中國經濟正在發生5大轉變:
第一個轉變,中國經濟正在由追求速度型粗放式增長向追求效率、效益型的無水分增長轉變。
第二個轉變,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更多看重短期增長情況向中長期和持續地健康增長轉變。這是因為現在領導層知道,實現“中國夢”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為了這樣的一個長期的增長目標,我們要在短期做出一些犧牲和放棄,所以,大家能看到現在我們政府可以容忍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以及其帶來的痛苦,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更長遠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個轉變,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需求端的三架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向更多強調從供給端拉動經濟增長轉變。大家很熟悉原來“三架馬車套路”,主要靠投資消費,外需不行了,就擴大內需,投資不行了,就擴大消費。
現在看來,光靠這三架馬車還不夠,這樣的套路短期拉動經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和后遺癥,因此,我們現在正更多從供給端尋找未來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例如中央最近反復強調的“釋放改革紅利”、“推進改革”,或者說創新驅動、結構優化或結構升級,這種供給端的因素可以更長期可持續地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
第四個轉變,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主要依靠政府拉動經濟增長向市場拉動經濟增長轉變。十八大之后,中央強調改革的核心是要正確處理政府、市場的關系,這里面最核心的內容是,政府干好該干的事情,其他的交給企業、市場和社會,所以我們現在要加快推進政府審批制度改革,更多地發揮企業合力來推動經濟增長。
第五個轉變,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主要依靠宏觀政策調控經濟向更多依靠制度變革來拉動經濟轉變。最近,中央反復強調,宏觀政策要穩重,像利率、匯率,還有存款準備金等宏觀政策工具不要不停地變化,要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使廣大的企業有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預期,未來中國將主要靠制度變革為廣大企業創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這就是中國正在發生的各方面的轉變。
主持人:2011年時,您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很悲觀,現在,我們的經濟在有了上述這么多轉變后,您是否有了新的觀點?
李佐軍:結合2013年的經濟形勢,我只能說,未來兩三年,我們可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只是因為中國經濟要調結構、壓產能過剩,必須要消化過去過高增長所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所以從中期來看這樣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是很難避免的。但是,在經歷這一次調整之后,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總體上依然是樂觀的,這主要是由3點因素決定的。
第一個因素是,中國的結構生產力依舊充足。所謂結構生產力就是指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所釋放的生產力,用結構生產力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經濟的增長比其他國家快那么多,例如為什么歐美國家增長2%、3%就算高增長,而中國經濟增長7%、8%就是低增長了?原因就是西方很多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已經完成,沒有多少結構生產力可釋放了。
從現在來看,歐美國家經濟增長主要靠技術進步和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中國經濟除了靠技術進步和要素投入外,還可以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等結構生產力的釋放來獲得比歐美國家高得多的經濟增長速度,這也是中國經濟的活力所在、優勢所在,更是我之所以覺得未來經濟總體樂觀的依據所在。
目前,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正處于中期階段,大約相當于一個人的年齡正處于三四十歲,年富力強,我們還經得起一次調整。
第二個因素是,中國的制度變革生產力還有很大的釋放空間。很多人對中國的制度有意見,但正因為中國的制度還不完善、不合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制度的完善和變革來釋放更多的制度變革生產力,歐美發達國家的制度很完善了,這也決定了他們未來沒有多少制度變革的生產力可釋放了,當然,這里面有一個前提,我們改不改?
十八大之后,中央傳出明確的信號,我們要加快改革,我們要釋放改革的紅利。現在中央也正在制定改革的方案,下面可能要推出改革的直接措施,明年改革將有可能全面展開。我想只要我們去改,去解決各種爭執的問題,未來并不悲觀。
第三個因素是,中國要素升級的生產力還將有次大釋放。所謂要素升級就是指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增長、信息化這些,我們觀察得出,中國的要素升級并沒有因為這次經濟調整而中斷,尤其是技術的推廣應用還在往前推進,人力資本也依舊在增加,你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選擇繼續接受更好的教育,這包括出國、進修等多種形式。
而在信息化的推廣應用方面,中國做得也不比其他國家差。所以我認為未來到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將處在6-8%這個中數增長區間;2020年到2030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會在4-6%的中低數間波動;2013年后,中國經濟才會出現2-4%的低速增長,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其他國家也是這么過來的,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當工業化、城鎮化進入到一定階段之后,經濟增長速度會逐漸出現下滑,我想中國也會遵循這個規律。
而且,即使按這樣的速度增長下去,它仍然是世界最快的速度,中國很有可能在20年左右,GDP總量接近或者超過美國,仍然能夠提前20年實現小平同志說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主持人:您說中國還有很多生產力可以釋放,那在您看來,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已經發展到了什么階段?未來,中國制造業還能持續發展下去嗎?
李佐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速增長階段轉換,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也將面臨較大的挑戰。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制造工業從此又走向相對衰弱了呢?說實話,我不同意這一觀點。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我們國家現在仍然處于重化工業階段,制造業是重化工業的一個核心行業。
十年前,我就曾作出這樣一個判斷,中國經濟將進入重化工業階段。我作出這個判斷的時候,我跟我的博士導師吳敬璉教授還發生了一場爭論,之所以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初是做了一系列研究的,根據我對世界經濟歷史經驗的研究,重化工業階段作為工業化的一個階段,歷史上長的持續了上百年,短的也有三五十年,中國作為后發國家,可能不需要那么長,但是我想最短也要一二十年。現在重化工業階段已經經歷了十年左右,根據我的研究還有十年左右要走。
我把重化工業階段分為上、下半場,現在前面上半場已經過去了,上半場是重化工業階段中的量擴張階段。現在進入的是重化工業階段的下半場,在這個時間段,要解決質的提高問題。盡管這幾年我們很多重化工業,像裝備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但經歷完這個調整后,我們將會進入重化工業下半階段的發展期。
所以,如果在這一次調整的底部上些相應的重化工業項目的話,你還可以分享未來十年的機會。不過,再過十年你再大規模上這種項目的話,就要小心點,因為那時候中國將逐步步入后工業化時期,制造業中很多行業的需求將明顯下降,這是工業化的規律。
那現在答案就很明顯了,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要先挺住這次調整,然后再迎來下半場以質的提高為主的階段。這里面最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