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人身險隨著一則《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按下了慢放鍵。
據保契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險企發布公告暫停互聯網保險業務,多款互聯網爆款產品已下架,引發了一波年前投保小高潮。
目前的行業共識是,《通知》的落地必將引發互聯網人身險的深度變革,會有陣痛,但長期來看將有效規范互聯網人身保險領域的風險和亂象,支持有實力、有能力、重合規、重服務的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為大眾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保險服務。
在這一過程中,已深耕互聯網保險領域多年的中介機構優勢逐漸顯現,特別是此前已手握忠實客戶且重視合規、服務、運營、創新的一波互聯網保險中介將異軍突起,成為連接保險公司與互聯網人身險客戶的中堅力量。
急速剎車:互聯網人身險迎來全面、徹底監管
過去幾年,互聯網人身險發展充滿曲折但大勢前沖,中保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互聯網人身險保費收入均維持三位數的增速,進入2016年,受監管影響,保費收入增速略有下降,一直到2019年,百萬醫療險等爆款產品暢銷,互聯網人身險保費增速才再度由降轉增,當年同比增速高達55.7%。截至2020年底,已有7成人身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累計實現規模保費2110.8億元,同比增長13.6%,比同期全年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7.5%的增速還高6.1個百分點。
毋庸置疑,互聯網保險給保險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產品、帶來了購買保險的便捷,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互聯網保險投訴量激增,數據顯示,2019年,銀保監會接到互聯網保險消費投訴共1.99萬件,同比增長88.59%,是2016年投訴量的7倍,銷售誤導、變相強制搭售等問題突出。
一輪針對互聯網保險領域的整治已刻不容緩,《通知》的出臺順理成章。銀保監會方面也表示,《通知》將重點整治互聯網保險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亂象,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重點解決互聯網渠道不當創新、銷售誤導、惡性競爭、監管套利等消費者反映突出的問題。
實際上,近期一系列針對互聯網人身險的監管措施具有較強的延續性,2020年以來,監管部門已出臺多個互聯網保險領域的政策,包括《關于規范互聯網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等,一場全面、徹底的互聯網人身險監管潮已勢不可擋。
孰能爭先:大型互聯網保險中介有望脫穎而出
表面上看,《通知》更多是對人身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但其對保險中介的監管也不容忽視。
畢竟根據中保協的數據,大多數人身險公司雖然同時通過官網自營和渠道合作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但渠道業務始終占大頭,2020年,通過渠道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787億元,占總保費的比例高達84.7%,因此,新規之下,中介機構的合規及服務能力更是成為保險公司與之合作的重要考量。
《通知》規定,保險中介機構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應加強系統建設,具備與保險公司要求一致的在線運營能力及在線服務體系。
同時要求保險公司委托保險中介機構開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應審慎篩選合作方,嚴格管控銷售行為,保障服務品質。
《通知》還規定,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開展費用補償型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醫療意外保險業務,除符合前述基本條件,還需在經營區域內設立省級分公司,或與其他已開設分支機構的保險中介機構合作經營。
這些措施都表明,具有較強合規意識、較高服務能力及運營能力的保險中介機構將脫穎而出,鋪設分支機構較多的大型中介機構也有更多機會與中小險企合作,開展百萬醫療險、失能保險等受消費者歡迎的險種。
以慧擇為例,作為一家老牌互聯網保險中介機構,其擁有較為成熟的互聯網保險運營經驗、服務系統和管理能力,同時,自2020年起慧擇已經陸續開設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深圳等新分支機構,并完成對北京交廣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杭州瑞康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深圳瀚康保險銷售有限公司等區域牌照的收購。運營能力有望獲得較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還給保險中介機構傳統運營模式帶來較大考驗,規定中介機構的客戶服務人員不得主動營銷,其薪資不得與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銷售考核指標掛鉤。然而,在傳統業務驅動收入的模式下,客服人員更多承擔咨詢與營銷的雙重功能。
新規之下,一些有遠見,已提前順應監管思路的保險中介機構將占得先機。據悉,慧擇的客服人員本身就承擔客戶服務職能,其績效考核并不涉及銷售指標。除此之外,慧擇還有一部分保險咨詢顧問,主要以接受預約客戶的被動咨詢為主,或通過互聯網向客戶提供定制投保方案等保險經紀服務,客戶后續是通過慧擇的自營網絡平臺的銷售頁面獨立了解產品信息,并自主完成投保行為的,這也符合《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的要求。
新品出世:重度惡性腫瘤賠付不設限抗癌之路一直同行
日前,《通知》已全面落地實施,最為明顯的影響是近20家險企宣布暫停互聯網保險業務,且有一大波互聯網爆款保險產品下架,掀起一股年前投保小高潮。
不少消費者會有疑問,那么多性價比高的保險產品都下架,未來還買得到更好的保險產品嗎?答案是肯定的,已有保險中介公司應時發布新品,1月5日,慧擇推出重疾險定制產品——達爾文6號,作為“出圈”網紅達爾文家族的重要一員,這款產品除延續既往優勢外,還根據用戶需求開發了新功能。
其中最有特色的可謂重度惡性腫瘤累計賠付不設上限,在重度惡性腫瘤額外保險金可選責任下,只要符合賠付條件,每次賠付額度為100%基本保額,賠付后責任持續有效,賠付次數無限,這意味著達爾文6號能在一直陪伴客戶的抗癌之路,最大限度地為客戶解決后顧之憂。
其次,達爾文6號在保障全面的基礎上,還盡可能地提高理賠金額,凸顯重疾險的高桿杠效應,僅以基礎責任賠付為例,達爾文6號包含110種重疾,25種中癥,50種輕癥保障,還包括特定重疾保障,以“重疾100%保額+特定重疾100%保額+中癥120%保額+輕90%保額”計算,基礎責任累計最高賠付達基本保額的4.1倍,也就是說,50萬的基本保額最高可獲得205萬元的賠付。
價格方面,得益于慧擇強大的數字化運營能力,新產品極具性價比,在保障如此全面,杠桿率較高之下,30歲女性投保達爾文6號50萬元保額,且選擇保終身,一年保費僅需5115元/年。

由此可見,新規落地后,依然有保障覆蓋更全面、價格優勢更明顯、更貼合客戶需求的保險產品上市,這也體現了新規起草的初心,即支持行業應用金融科技手段降本提效,推動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實現普惠和普及,改掉行業頑疾,改善客戶體驗。
格局生變:互聯網人身險市場競爭進入下半場
對比《通知》落地前后的產品形態可以發現,一個規范的市場更能堅定人身險公司整體向互聯網轉型的決心,但這也意味著互聯網人身險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拼合規、拼服務、拼運營的下半場,只有精細化運營,做到貼合需求、精準營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搶占市場。
如今,微保、螞蟻保險、慧擇等頭部互聯網保險中介公司均已加入下半場競爭,但各自的打法并不相同,微保和螞蟻保險都有強大的社交、流量基因,但前者更注重產品定制及產品嚴選,后者技術優勢更為顯著,更注重保險科技在風險識別、客戶服務等方面的運用,致力于用技術改善用戶體驗、降低成本。
慧擇的優勢則是有大量忠實客戶帶來的海量有效數據,以及與之配套的數字化能力,通過智能分析數據,可以精準洞察用戶的保障痛點,打通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按需定制鏈條,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容易出爆款產品、創新產品。
不過,現在就談論誰能勝出還為時尚早,畢竟下半場競爭才剛剛開始。行業主體需要在內外各環節的審視中,不斷追求有質量的增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