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蒜價背后的蒜鄉之惑
 大蒜產業對人工的依賴非常強。新華社資料圖片

山東金鄉,是一個提到大蒜就不能不提的地方。從去年的蒜價猛漲,到今年的蒜鄉蒜商重金圈地,大蒜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為什么蒜價再漲,蒜農也賺不了大錢?為什么僅僅是一種調味品,大蒜卻引來“炒”聲一片?中國的大蒜產量占世界的七成多,為什么卻難掌大蒜的定價權?明知深加工附加值高,為什么蒜商和企業卻“沉浸”在小打小鬧中不能自拔?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金鄉乃至中國大蒜產業的發展。
1
蒜價瘋漲,蒜農為什么還發不了財?
大蒜之鄉金鄉并不是繁華的大都市,豪車在這里卻并不少見,都是托大蒜的福,不少人走上了發家致富的路子。但是,這些先富起來的人不是靠種大蒜,而是靠賣大蒜發家的。
金鄉縣羊山村的蒜農陶大嬸說得很實在,“種蒜的永遠發不了財!保玻埃埃鼓昴敲锤叩乃鈨r,陶大嬸一家五口種一畝多蒜才掙了1000多元,只夠買一家人一年三分之一的糧食。
大蒜還在地里,魚臺縣羅屯鄉孫樓村的梅大娘就和老伴出去給別人剝蒜掙錢,剝一斤蒜能掙3毛。今年她家種了9畝蒜,以目前4000元/噸的高價計算,9畝蒜產9噸,收入3.6萬,但扣除每畝1500元的成本,純掙只有2.25萬,這個數字離發財的距離還很遙遠,但付出的勞動卻很艱辛。
“不單是蒜農,很多中國的農民都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獲取的價值最少。農民的劣勢在于無法形成規模化效益,即使大蒜每斤賣10元,農民手里還是那些數量的蒜!鄙綎|一品集團執行總裁曹夢輝認為。
那蒜農為什么不能大規模種植、機械化運作呢?“土地數量是一定的,只能從提高單產和勞動效率上下功夫。但大蒜產業對人工的依賴非常大。從種植開始,一瓣一瓣種上,蒜瓣必須一頭朝上、一頭朝下,到一根一根地拔蒜薹,再到一頭一頭地刨蒜,剪蒜胡、蒜桿,晾曬等,都很難實現機械化,這就決定了勞動效率很難有大的提高。目前的單產也上不去。一家一戶的散戶,想實現規模效益,談何容易。”金鄉縣農業局局長史為滿感慨。
2
非必需品,大蒜卻為何“炒”聲一片?
雖然不是生活必需品,大蒜卻享受到了殊榮,“蒜價瘋漲”、“游資炒作”等字眼,山西煤老板、溫州炒房團等全國惹眼的群體,都和大蒜掛上了鉤。但是,蒜農對這些并不領情。
“不要對我說炒蒜,我很反感這個詞!痹谟浾呙媲,金鄉縣金一村書記周雪峰毫不客氣地說。作為蒜鄉的村支書,周雪峰替蒜農、蒜商打抱不平:“蒜價波動是市場供需的正常反映,無需大驚小怪。蒜價降的時候,由于國家沒有收儲,蒜農、蒜商只能自認倒霉。好不容易遇到個好行情,‘暴漲’、‘暴富’的評論就來了,我們暴賠的時候誰管了?這不公平!辈軌糨x表示,所謂炒蒜,實際上是輿論在炒。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大蒜市場確實存在炒作的行為。該人士認為,大蒜市場的資金大部分都掌控在散戶手中,一旦有資金介入,很容易撬動市場。因為散戶很難對整個市場有宏觀把握,容易形成盲從心理,集體買進或賣出,從而造成大蒜價格的大起大落!爱斎唬笏鈨r格主要是受供需變化的影響。2006年蒜價高,2007年全國的種植面積激增300萬畝,2008年蒜價又馬上大跌!
中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則柯更表示,即使有人為炒作大蒜的做法,又有什么錯?股票市場的大進大出都理直氣壯,商品市場的購入售出為什么要受到責難?
3
大蒜主產地,為什么沒有定價權?
懷揣世界七成多大蒜的中國,卻對大蒜沒有定價權,這讓周雪峰耿耿于懷。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7年中國大蒜的種植面積是1260萬畝,占全世界的78%左右。2009年,中國大蒜出口150萬噸,占全世界大蒜出口量的75%左右!笆澜绱笏饪粗袊袊笏饪唇疣l”,每年在金鄉交易的大蒜高達260萬噸,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通過金鄉出口的大蒜更占中國大蒜出口量的70%。
但中國和金鄉都沒有定價權。同樣質量的大蒜,價格卻比美國的大蒜低不少!皟r格高的時候,我們的出口價是5元/斤,但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卻高達每斤24元人民幣,利潤大部分都被國際客商賺走了!敝苎┓逭f。
曹夢輝也說:“大蒜經過出口商,轉到國外的進口商手里,進口商在本國經過批發、零售環節,進到市場,每個環節的利潤基本都是20%!倍遥袊笏獾某隹谟龅搅瞬簧儋Q易壁壘!氨热绨臀鲗χ袊笏庹魇辗磧A銷稅,每噸480美元的從量稅和36%的從價稅,如果我們出口價格再高,就無法與其他大蒜出口國競爭了。”曹夢輝說。
4
大蒜深加工,為什么在國內是短板?
中國是世界大蒜主產地、主要出口地,但出口的產品卻以低級產品為主,大蒜深加工一直是短板。
曹夢輝說,中國出口的保鮮類大蒜有150萬噸、腌漬類2萬噸,這兩類都是初級加工,脫水類15萬噸、頂多只能算中度加工。700多家出口企業,只有三四家從事深加工產品出口。
康寶萊的一瓶強力大蒜素(120片),售價188元,但大蒜素的提取在國內只有個別企業能完成。“400噸大蒜能提取一噸大蒜素,國內每年只生產50噸大蒜素,消耗2萬噸大蒜而已,深加工沒有規模,也是大蒜價格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誰都知道深加工賺錢,但做起來卻并不容易。在魚臺縣農業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薛保華辦公室的墻上,貼著該縣20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的名單,其中四家企業是做大蒜的。四企業中,目前魚臺縣鴻遠蒜粉廠因環保技術不達標停產了。另一家做出口的因前幾年行情不好改做編織袋了,剩下的兩家只是做收儲冷藏的。
金鄉縣商務局副書記周兆勝表示,金鄉正與國家有關部委合作,爭取在大蒜科技上有所突破。(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