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華社日前連發6篇聚焦房價的“新華時評”,矛頭直指地方政府,痛批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根源所在。

房價越來越高,商品房也離普通百姓越來越遠。 CFP供圖
新華社連發5文批房市 斥腐敗釀高房價
本報訊 據《法制晚報》報道, 日前,新華社連續發表了6篇聚焦房價的“新華時評”,矛頭直指地方政府,痛批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根源所在——土地財政以及腐敗所釀生的高地價高房價。
從3月28日到4月2日,新華社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為開篇評論,連續6天播發評論,對房地產當前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網友猜測:
高層將出招降房價?
新華社批房地產的系列評論刊出后,立即在網上引起了重大反響。一些網友猜測,作為國家級的媒體,重磅推出批評報道比較少見,因此很可能高層將對房地產行業采取重大舉措。
4日上午,記者聯系到了新華社國內部評論室主任張建高,他告訴記者,全國兩會剛結束,來自代表、委員對房價快速上漲的聲音比較強,他們就開始策劃這一評論系列。這是他們自己策劃出來的,主要是出于作為媒體人的責任感。
新華社:
完全是自己的策劃
張建高告訴記者,首先,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土部等部門為抑制房價快速上漲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特別是房價的上漲已經引起了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可以說上下已經形成了共識。
第二,張建高告訴記者,自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到北京工作,已經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將近30年了,對于北京房價的過快上漲有親身的體會,房價的上漲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超過了老百姓收入增長的速度,特別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7個重點城市。
為此,兩會一結束,評論室就開始策劃房地產系列評論,規劃出這幾篇評論的方向,隨后,他們將工作安排給了記者。
“新華時評”觀點摘要
●4月2日
《稅收杠桿應發揮更大作用》
房地產市場健康與否,關乎經濟全局,房價高低更關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產調控應該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調控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應該讓符合市場規律、可靈活運用的稅收杠桿發揮更大作用。
●4月1日
《“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
瘋狂拿地、推高地價房價的背后,總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讓土地作為地方的主要財源,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一榮俱損”的短期行為。如此情況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動控制房價?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埋下隱患。
●3月31日
《瘋狂的房價叫板土地招拍掛》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現有的土地招拍掛屬于供給壟斷和需求競爭型。這種供給壟斷與需求競爭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惡性競爭,導致地價不斷暴漲。
●3月30日
《堅決清除房價中的“腐敗成本”》
從掌權者直接受賄后為開發商提供便利轉為較隱蔽的“權房交易”,低價購房、轉賣套利,繼而更隱蔽地以權力為“干股”,幕后參與房地產開發,房地產商與腐敗官員為逃避法律制裁,可謂煞費苦心。
●3月29日
《不能讓樓市成為投機者的樂園》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幾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色彩愈來愈濃:先有“溫州炒房團”,后有“山西炒房團”“內蒙古炒房團”,“先富起來”的地方、“先富起來”的人們南征北戰攻城略地……
●3月28日
《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
2009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較上年增長16.1%,商品住宅投資增長14.2%,遠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來的賣地財政,決定了房地產市場難以持續,更意味著依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發展難以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