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里領導的聯系下,我走訪了目前在洪橋鎮擔任村官的沈衛紅,她從07年來到洪橋鎮擔任村官,09年開始創業生產圍巾和搓繩,規模最大時曾有30臺織圍巾機和8臺搓繩機,但后來由于廠房受石灰廠污染將辦公地點挪到家中,并且賣掉了30臺織圍巾機。在創業過程中,沈衛紅一直保留村官職位,目前主要由家人幫忙打理企業。其創業初衷是由于政府大力鼓勵大學生村官創業,并在擔任弁山村官的同時,她發現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并想通過自己的創業解決部分再就業問題。
通過我在洪橋鎮掛職的這段時間的觀察和其他訪談農村創業青年同學的交流,沈衛紅所代表的這種類型的農村創業者在長興并不罕見。她們在創業的同時往往還保留了其他的職業,其創立的企業往往是規模較小的小作坊,家人的資金、資源和人力上的支持對其創業的項目以及創業的結果成功與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也激發許多創業者創業。
關于創業動機的研究往往把創業動機分為機會驅動和需求驅動兩種:當創業者沒有其他滿意的工作選擇時,往往會產生需求驅動;當創業者選擇去開拓挖掘一些市場或業務上的機遇時,這種驅動稱之為機會驅動。而根據沈衛紅的創業經歷,她擁有滿意的工作并且至今仍然以工作為重心,因此她的創業動機可以基本上歸為機會驅動型,值得注意的是驅動她的機會不是商品市場機會,而是政府政策和弁山村勞動力市場的“機會”。作為村官,其創業的最大目的和樂趣就是為村里更多的待業人群提供就業崗位。
由于廠房的限制,目前沈衛紅的企業只有8臺搓繩機和8位臨時工人。事實上,要想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崗位,首先是要擴大企業規模。在原有廠房受到污染的情況下,沈衛紅最終消極地選擇了賣掉30臺圍巾織機,同時也辭掉了一批原有的工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農村廠房資源有限;二、想為本村(弁山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想去其他地方尋找廠址;三、將創業項目作為副業,并不打算放太多精力和物力。究其本質分析,長興政府充分鼓勵大學生村官創業,而對于具有穩定工作的村官而言,其創業的需求動機較弱,而引導其創業機會驅動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家庭資源,而不是出于自身對市場機會的敏銳觀察或對創業的激情。
因此,長興縣政府應該出臺更多政策鼓勵農村待業青年創業。在與沈衛紅的溝通交流中,她表示政府為她提供了8萬信貸還是比較順利的,同鎮的另一名類似創業者也是順利通過政府幫助獲得了10萬元信貸。但在與李家巷鎮的創業者溝通中發現農村信用社的信貸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由于缺乏固定資產的抵押保證,他最終只貸到了2萬。待業青年往往沒有固定工作,缺乏經濟保證,銀行貸款較為困難,政府可以進一步考慮對較為優秀的待業青年創業項目提供部分基金支持。此外,從沈衛紅的創業經歷來看,廠房的有限和租金的昂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張;許多創業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建造更多廠房或創業基地,為創業者提供部分在租金上的支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