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將會轉向P2P模式
互聯網在前兩個十年里打破了行業壟斷(比如音樂和新聞),并弱化了消費者和供應商之間的中間商(比如賓館預訂和租車),同樣的它也會改變我們一部分的工作方式,特別是那些流程非常標準化或者雇員分布在各個客戶那里的工作形式。
人們創立公司的一個原因就是協調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溝通成本。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不對稱和溝通成本都在急劇降低,人們可以遠離他們的同事在家工作。他們在家就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以換取費用,而且這也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環節,讓他們的工作產生更多的價值。
就像博客允許很多天才的作者去發出自己的聲音一樣,他們并不屬于某一個大的媒體機構。而Twitter和Tumblr則幫牛人們和潮流引導者成功建立了他們的新聞和媒體屬性,這些新的網絡服務允許大家每個人都可以向他們的讀者發出聲音,而不再是作為一個機構才可以這樣。
這里有很多免費的代理服務,它們都在迅速的消失和崛起,但他們提供的一些新的工具都在促進這種個人化辦公的發展。Opez迎合了像調酒師和發型師這樣的特殊行業讓他們能彼此碰撞,而Vayable和SideTour就提供了一些營銷和交易環節來吸引附近地區的游人。而Hiptic幫助圖像設計人員來提升他們的工作,而Zerply幫助創作人員來做同樣的事,InterviewStreet給程序員們一個炫耀他們技巧的地方。
就像技術創造了一些新的免費代理服務一樣,他們也正在改變工作的觀念,更少的時間以及更精準的定位。如果員工們不能搞清楚自己的職責就會非常的麻煩。今年夏天,涌現出了很多這樣的非常細分的網站,比如校對服務(Kibin),博客服務(Contently), 導師服務 (LearnBop), 語言伙伴(Verbling), 開車(Ridejoy), 科學研究(Science Exchange), 烹飪教練(Culture Kitchen), 神秘訪客 (SpotCheck)等等。
在實名制和非實名制的用戶之間,大家都能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嗎?假如這個人擁有一些技術背景或者經驗,他們在做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服務商是更靠譜的。而免費代理服務將會為這些人的篩選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條件。那些缺乏專業技能的人可能更適合去做一些要求不高的任務。現在,世界已經全球化了,我們每個人都被放在了一個全球性的“工作池”里,凸顯出一些自己的技能還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真正的未來?
看了這么多孵化項目,我們并不能肯定哪個項目就是未來的下一代項目。也不僅僅是這160個孵化項目,在孵化器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公司,大家每個都在解決不同的問題,都應該有不同的理解。
一些軟件開發過程中的組件化現象以及雇員們正在向獨立的代理方式靠攏的趨勢已經在更廣泛的慢慢涌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將變得更加明顯。我相信,隨著這些科技公司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創新,我沒看到的趨勢也會顯現出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