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政策須做調整
《華夏時報》:有人說,這個行業最好的商業機會早已被你拿走了。來自市場的最新消息說,多晶硅現貨價格仍持續走低,國內光伏產業市場的飽和,或已是不爭的事實,您怎么看?
施正榮: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產業的遠大前途,而作為發電技術,由于其成本不斷下降,未來其優勢更加明顯,競爭力將不斷增強。但目前,由于產能過剩導致恐慌性拋售,造成整個行業而不只是尚德,供應鏈上都出現問題。一些多晶硅制造商從原來的暴利,到現在開始出現虧損,不少工廠關閉。供應鏈中段的切片廠,一年前還是暴利,現在也出現虧損或持平。
總之,目前整個供應鏈都處于虧損或微利的狀態。這對于一個產業而言,是不可持續的情形,其終究要回歸理性。當一個產業處于暴利時代,很多資本都會涌入,一旦出現圍城,利潤必然下滑,導致微利或虧損,最后整個產業中必然有人放棄和脫離,或重新組合,供需關系必然隨之發生變化。
光伏產業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正在回歸毛利大約為10%到15%的制造業本色。但別忘了光伏產業是一個注重量的能源概念,毛利即使只有10%,也很賺錢。現在,這個行業需要瘦身,需要精兵簡政。只有這樣,這個低毛利的朝陽產業才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
《華夏時報》:您前不久在本報發表觀點,呼吁政府將光伏產業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您所謂的“國家戰略”與國際所稱的“中國太陽能板制造商獲得國家原料與財政的雙重支援”有何異同?
施正榮:中國在能源戰略上,應將太陽能作為很重要的發電技術加以全面應用和發展提高。中國正面臨沉重的節能減排任務,能源緊缺的中國日益依賴大量進口油氣資源。我們看到,太陽能發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可行,不僅十分低廉,而且所有面臨的技術問題,都有可能得到解決。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政策問題。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將光伏發電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整體布局中,納入國家電力建設發展的路線圖。比如,2012年,國家光伏發電占比能否為1%;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到2020年,國家光伏發電占比能否達到10%,之后達到20%、30%甚至更多?這樣一個路線圖,政府部門應該有。有了相應鼓勵政策,必然有社會投資進入,政府無須自己投入。
現在我們寧愿建設核電站,寧愿花巨資進口石油、煤炭,也不認為光伏發電有多么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規模龐大的光伏產業如何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列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加以考慮。
西方發達國家都根據市場的不同情形制定出很具體的、有差別的電價政策,從而極大地鼓勵和促進了本國太陽能發電,這一利國利民之舉中國應該積極借鑒。2006年出臺的《新能源法》,并無具體的電價政策支持規定,即使有了相關規定,如果不分地區、不分實際的日照情形、不分具體用戶的差異,也同樣難以推動光伏發電具體開發項目的實施。因此,中國的新能源政策要做相應的調整。
光伏將成為顛覆性發電技術
《華夏時報》:就您個人來講,還有什么別的擔憂嗎?
施正榮:目前媒體對于光伏產業的報道,絕大部分都是負面的。我認為,在冬天里人們都需要溫暖和鼓勵。企業承擔了巨大的社會責任,不光提供產品,也要解決就業。媒體對企業面臨的困境作深入的分析、探討,才會更有助于引導社會解決實際問題。
《華夏時報》:對未來有怎樣的預測?
施正榮:我堅信,10年之后,光伏會成為顛覆性的發電技術。同時也應看到,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會面臨很大阻力,但人們會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否則,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現代化生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