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提及稻盛和夫,言必稱其阿米巴模式,但這種管理模式只有建筑在其哲學基礎上才能被自如使用—因此其哲學觀念的形成便成為理解稻盛的關鍵。
關于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創造京瓷和第二電電(KDDI)兩家公司和2010年只身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的故事,已是人盡皆知。但是,有關他曾經在1997年出家的經歷,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1997年9月,稻盛和夫曾經在京都八幡的圓福寺出家,得僧名“大和”,尊該寺的西片擔雪法師為師,過了幾個月頭戴竹笠四處化緣的僧人生活。外人對他的這一行為通常持不解的態度,但稻盛自己卻認為,這段生涯對他擯棄利己之心,不斷磨練和凈化心靈至關重要。
世人學習稻盛和夫的經營管理,言必稱其阿米巴模式。但這種獨特的管理模式似乎只有稻盛能夠自如地使用。稻盛接盤申請破產保護的日航后不到一年,日航的盈利就創造了全球航空公司第一的紀錄。在進入日航之前,稻盛曾說,在日航員工的意識轉變之前,他不會倉促導入阿米巴模式,否則將可能引起混亂。作為一個航空運輸業的門外漢,稻盛和夫沒有任何經驗,也沒有在官僚企業工作的經歷,他樸素的價值觀和人生哲學才是最終在日航取得勝利的根源。
日航是稻盛哲學最近的一次成功案例,但并非第一次。在他一生中的幾次創辦企業和收購瀕臨破產企業的過程中,他明確地說,每次在做出重大舉動之前,為了確認自己的動機,會反復自問:“是否動機至善,了無私心”、“自己這一舉動是否是嘩眾取寵”、“是否有想要流芳百世的雜念”、“利他的動機是否純正”等等,而苦思企業經營方法反在其次。稻盛的收購動機往往和外界猜測的他的企業戰略發展觀并無太大關系,而更多地與他在精神世界中的自我修煉和要求相關。他的做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不斷向下屬或者合作者灌輸自己的價值觀,然后靜待這一哲學在他人身上激發出潛能。
正是因為如此,了解稻盛和夫的哲學是如何形成的才變成了研究此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尤其這位十分忙碌的企業家曾經在他65歲時選擇出家一節。“從根本上說,如果你理解了稻盛和夫的哲學,就能夠應用在各個方面,”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岫云說,“不管是做企業還是做人。”
Q:稻盛和夫曾經在65歲的時候出過家,是真的接受舉辦了出家儀式,然后跑去帶著竹笠沿街化緣的那種。他一直是個非常忙碌的人,但是為什么要留出 這么一段時間遠離世俗事務做和尚呢?
A:稻盛和夫是在1997年65歲的時候出家的,當時他剛從京瓷名譽會長的位置上隱退,很多人都很奇怪他為什么會忽然跑去出家。他半開玩笑地解釋說我并不是因為失戀了才出家的,當然更不是工作上受到挫折或是對現實社會失望。其實稻盛和夫一直算是一個看破紅塵的人,從信仰上看他一直是接近佛教的。他認為人生如果只有80年的話,那么前20年,是學習、成長和為踏入社會做準備的階段;從20歲到60歲這40年,應該是努力工作為社會做貢獻的階段;從60歲到80歲,這一段時間就應該是為死亡做準備的階段了。他認為進一步凈化自己的靈魂,這對迎接死亡是必要的。
他為什么會選擇出家,這里面有早期家庭的熏陶,他的父母親就是信佛的,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稻盛四五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帶著他去接受過和尚的祝福,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從小很自然地就對佛教有一種單純樸素的親近。另外,他27歲開始創建京瓷公司時,京瓷的一個出資人叫西枝一江,他用自己的土地、房屋做擔保,為京瓷籌措了1000萬日元的流動資金。西枝先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把自己的一個熟人,就是后來的京都八幡市圓福寺的主持西片擔雪法師介紹給了稻盛。結果稻盛和西片擔雪法師建立了很親密的關系,每當經營企業中碰到了煩惱、委屈,稻盛經常去向法師傾訴。很多時候是他講,西片法師聽,有時法師也給他一點寶貴的開示。
60歲以后,稻盛為了進一步探索精神世界的問題,就跟西片法師提出來說希望有機會更深入地學習佛學。西片擔雪說那你就到圓福寺來出家吧。當時稻盛感到很意外,他說像我這樣的生意人,也可以進寺廟修行嗎?法師說行,只要你有這個志向。當時恰好稻盛忙得不可開交,這個心愿就擱下了,一擱就是5年。直到1997年,稻盛覺得不能這樣,再推遲下去就不行了,于是就決心出家,然后進了圓福寺。
Q:但是后來他并沒在寺院待下去啊。
A:他只在寺院過了幾個月的出家生活。西片法師當時就跟他說,你削發出家體驗了這種感覺后,還是要回到現實社會的,為社會做出貢獻才是你的佛道。
Q:稻盛在出家之前的生活可以說是極端忙碌,只有這段時間算是他自己主動停下來的。忽然出家了這么幾個月,他有什么收獲?
A:稻盛選擇出家修行,其實和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非常一致的。他在《活法》里面直截了當地說,人生的根本目的不是別的,不是賺錢出名,其實就是提升信心磨練靈魂。出家修行顯然也是磨練靈魂的方法之一。但是他自己也對我們說過,大家對佛學雖然很有興趣,但真要按照嚴格的戒律來,一般人也受不了。我們就問他說,能不能通過其他辦法來修行,他說這個完全可以,所以出家修行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方法。稻盛經常強調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地工作和生活,他覺得這本身就是修行。所以他對自己的員工和企業家朋友,很少談到宗教問題,也從不提倡或勸說人家投入佛門,這純粹是他的個人行為。
至于說到稻盛出家以后的收獲,那就是他的很多利他的做法現在已經成為自然而然的、完全自覺的行為。他過去還要靠理性分析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現在很快就能抓住本質。他一直在講他出家后的一個最重要的體驗,就是他出去化緣的時候。他每天帶著竹笠,背著行囊到處走,筋疲力盡。結果一個在街邊打掃落葉的老婦人,布施給他100日元,說拿去買個面包吃吧。他覺得這是他65年里從來沒有體會過的感動和幸福感,并且流下眼淚。這一瞬間,這個老婦人流露出的善意和他對世界的體會是高度吻合并獲得了共鳴的。稻盛一直反復地講這個小故事,看得出來他是很受觸動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