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百萬元打造白金書評人,盛大文學云中書評活動推出一個月,已吸引近六千人次網友參與。讀者點評熱情高漲,卻引來業界爭議:網絡書評本來是自發行為,一旦根據點擊率分成,會淪為職業“書托”嗎?
書評人這碗飯不好吃
寫書評成本太高、稿費回報太低,讓不少書評人哀嘆這碗飯不好吃。在一項“寫書評每個月能有多少收入”調查中,回答“一千元以下”的人占了72.61%,選擇“一千元至兩千元”占24.66%,“兩千元以上”選項無人問津。與寫幾千字攝影、繪畫評論拿上幾萬元稿費相比,書評收入相去甚遠。書評人李偉長算過一筆賬,“為了評一本20萬字小說,要花兩天時間才能看完,再用好幾個小時構思成篇。最后1500字的小文章只能換回幾十元、百來元的稿費”。
盛大文學計劃第一季招募30位書評人,除獲得閱讀券、每月500元創作保障金,最吸引人的一點是書評人對某一本作品進行評論,網站將生成一個單獨鏈接,只要讀者點擊鏈接,書評人就能獲得一定比例分成,收入上不封頂。此舉能否促進收入攀升?李偉長持觀望態度,但他表示這至少能引發大家多關注書評。
網絡評價體系已成熟
事實上,自從網絡誕生起就有網絡書評。豆瓣、天涯等知名論壇都活躍著大量草根書評人,他們與出版社沒有聯系,文字多為有感而發,用于網友互動。不少網絡寫手表示,書評有可能改變作品走向,使作品成為作者與書評人的共同創作。《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曾說,沒有網絡評論的鼓勵,他不可能寫下那么多字。網絡作家“十年砍柴”則認為,“看上去無序的網絡書評,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所以很真實”。
當下,網絡小說成功轉化為多部熱門影視劇,國內最大網絡文學生產者盛大文學表示: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時機已經成熟,“缺乏評價體系,在一定層面上形成了信息隔膜,導致公眾對網絡文學的偏見無法消除,重獎書評人正是為了用獨立的觀點、公正的評判,幫助網絡文學成長”。有趣的是,在應征書評人的各種碎片化評論中,被廣泛轉載的《中國作家:除了缺鈣,還缺靈魂》依舊是對傳統文學的審視,近兩萬字篇幅直指創作“狹隘性、功利性、模仿性”弊病。
客觀源于角度而非載體
網絡書評能比紙質書評更客觀嗎?在一些讀者眼中,紙質書評容易被出版商“利用”,把平庸之作高調推薦給讀者,網絡書評不存在這樣的利益鏈條,因此Cye網絡書評人在真實性和真誠度上更可信。不過,“十年砍柴”等都承認,“網絡寫手落筆為了點擊率,會迎合讀者的評論,這對市場有好處”,“讀者影響到了作者的創作,每寫一個章節都要拜票求點擊,只有這樣才能掙錢”,“《明朝那些事兒》賣得好了,所有的歷史文學都成了一個套路”,由此可見網絡書評的互動和直接也是一把雙刃劍。
在白金書評人招募專區,一位讀者洋洋灑灑寫下《活著》大段評論后表示,“我對當前動輒百萬字的網絡小說不是太喜歡,我希望我們的網絡寫手們能寫出像《活著》這類關注蒼生、震撼人心的小說”。一位自稱看過很多網絡小說的讀者則說,“比起贊美,批評的帖子里說哪兒寫得不好、哪兒寫得好,更可信”。
無論文字以何種形式出現,批評才是一種最好的銷售。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