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雙11”狂歡的商家到底能賺多少錢?
這或許并不重要。
這注定是一場電商聯合起來改變傳統消費習慣的激進營銷,與當下的利潤無關。
在過去的實體店銷售時代,無論是蘇寧還是國美,在競爭中共同的手段是加快門店建設的速度,盡可能掌握更多的銷售通道,以使自己在家電廠商面前獲得更大的話語權。銷售量越大,從商家那里獲得的折扣就越大,就能以更低的價格向消費者銷售,獲得更多的銷售收入。這是一個閉合的循環。
這兩家電連鎖巨頭的獲利途徑在哪里?就在于銷售款的延期支付。如果能夠延期兩個月支付銷售款,家電連鎖銷售商隨時都有相當于六分之一年銷售額的現金掌握手中。如果銷售款的延期支付期有三個月,家電銷售商手上就隨時有相當于四分之一年銷售額的等量現金。
銷售量越大,面對家電廠商就越強勢,銷售款延期支付的時間就可以盡可能拉長,手上現金也就越多。在中國,尤其是房地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手上握有巨額現金的好處不言自明,兩家家電連鎖銷售商的大股東都在房地產領域投入頗大,底氣就在于手上擁有巨額無息貸款。
所以,這也是當年這兩大巨頭拼命開店、布局網點的根本原因,堤內損失堤外補。
然而,家電電商的出現,確切地說,從京東介入家電銷售,逐漸改變了這一模式。京東沒有門店的租金成本,銷售價格可以進一步降低,面對家電廠商的議價能力更加強大。剛開始,為了應付實體銷售店對廠商的壓力,好多家電廠商為了避免產品和向實體店供應的產品發生沖突,紛紛推出網購版產品。到了后來,連這塊遮羞布有時也不用了。
如今,雖然京東一直未能實現盈利,一直需要資本一輪輪地輸血,但還是有人踏破門檻參與京東的新一輪融資。大家看好的無非就是,電商銷售模式最終會成為主流。誰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更多的現金流,就能在未來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事實上,從財務角度來分析,對一家公司來說,實現“盈利”有很多財務手段,但能否獲得現金流入,卻是一個硬功夫。這也是史玉柱在九死一生之后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首先從現金流的角度“革”傳統商家的“命”,至于能否盈利,等電商正式取代傳統銷售渠道的時候再說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