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過去數年中,以GDP增長為目標的中國經濟,由于制度性建設缺位,由地方政府巨額債務支撐的激進投資必然導致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又意味著中國社會資源的錯誤配置,糟糕的是,這種錯誤配置卻無法通過制度來糾正,因此,產能過剩在中央政府的清理令中卻不斷攀升。
959家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存貨總額達到1.14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根據統計局相關數據,這一存貨總額與2012年5個省份的GDP總和幾乎相當。
同時,《投資者報》研究院通過計算存貨對營業收入的比重,判斷一家公司的存貨規模是否處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按照平均值計算,第三季度末,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存貨收入比達到0.24,同樣達到歷史新高,若按照中值計算(注:一組數據中居于中間的數,與均值一起都是反映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的),該指標高達0.33。
與此同時,存貨周轉效率則達歷史新低,前三季度A股公司的平均存貨周轉率只有2.76次,較2012年的3.79次大幅下降,存貨周轉天數達到168天。
危機之源
2008年以來,為了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國政府開啟了以基建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一決策的核心問題是,過去數屆政府,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以GDP增長數據作為考量經濟工作成功與否的依據。
地方政府是基建投資的主體,過去幾年中,中國的金融資源嚴重向地方政府傾斜,尤其是銀行信貸,于是,這產生了沉重的地方政府債務,并在最近一年里形成了巨大的危機。
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多是各地方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在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浪潮中,它們成為核心受益主體。
所謂受益,一方面,部分公司作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平臺,大舉負債,投入基建;另一方面,一些公司獲得來自政府的基建相關訂單,由于當時的刺激力度史無前例,公司必須要依靠金融杠桿來擴大產能。
由此,中國的公司債務規模大幅攀升。目前,中國公司的債務規模占GDP的比重在全球處于最高水平之列,從整體上而言,中國的公司繼續運用金融杠桿的空間已經變得非常小。
然而,強力的投資拉動GDP不能持續,很顯然,這會導致高通脹,高通脹是對經濟和民生的嚴重傷害。
更糟糕的是,隨著大規模經濟刺激的退出,中國對產能的消化能力越來越弱。隨即,投資對GDP的拉動作用也越來越弱,換句話說,用于投資的資源配置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低效。
對于A股的制造業上市公司而言,過去數年的慣性讓存貨保持高速增長,而全社會的基建投資剎車讓存貨無法得到消化,即便目前也存在針對投資的刺激政策,但這屬于“微刺激”,與過去的大規模刺激無法相提并論。
產能過剩導致的存貨危局,本質上是債務危機在實體經濟中的體現。眾所周知,產能過剩產生的過程中,模糊的政企界限往往導致腐敗現象的存在,而這會使得市場無法在清除產能過剩、消化存貨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危機發酵
2013年第三季度末,根據A股公司財報披露數據,959家制造業公司的存貨余額總計達到1.14萬億元,相比于2012年末增長了6%,相比于4年前的2009年末,增長了61%。達到歷史新高。
這一存貨規模高到何種程度?根據統計局網站數據,2012年有8個省的GDP 在這一存貨規模(1.14萬億元)以下。GDP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其2012年的GDP僅有695.58億元,簡單換算可知,當前A股制造業存貨總額已相當于16個西藏自治區的GDP。同時,2012年GDP最低的5個省份(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南省、甘肅省),其GDP總額也不過才1.34萬億元。這意味著,當前A股制造業存貨總額已和5個省份的GDP總和相當。
我們以存貨相對于營業收入的比重作為評估一家公司存貨規模是否合理的依據,我們計算了A股制造業公司自2009年以來的數據。
結果顯示,到2013年第三季度末,該指標,也就是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平均存貨收入比達到0.24,若以中值計算則高達0.33,分別比2012年上升32%和43%。
我們注意到,制造業公司的銷售已經出現增長難題,2012年,這959家公司整體銷售額就同比出現了輕微下滑,2013年前三季度,這些公司的銷售有小幅增長,約為8%。
這表明,這些公司的存貨規模在上升,但銷售卻增長停滯,無法將存貨消化,導致存貨與銷售的配比關系出現失衡。
過多的存貨意味著占用的資金無法周轉,在銀行信貸萎縮的局面下,必然會導致上市公司的資金減少,統計表明,959家制造業公司到第三季度末的平均賬面資金余額為11.29億元,中值為3.4億元,與2012年末分別下降了2%和20%。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