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收入比快速上升的同時,必然導致效率的下降。
前三季度,制造業公司年化后的存貨周轉率平均只有3.9次,較2012年的平均4.9次大幅下降。若按中值計算,該指標更是只有2.76次,而2012年為3.79次。
相應地,前三季度存貨周轉天數平均達到168天,比2012年的135天提高了25%,若按均值計算,該指標為98天,較2012年也有上升。
這些數據表明,存貨規模攀升的同時,存貨的周轉效率正在下降,進一步表明,存貨所占用的資源規模在上升的同時,其利用效率正變得越來越低。
需要說明的是,房地產公司并不在統計之列,其原因是,房地產公司將開發中的地產項目納入存貨,商業地產則將租賃中的商業項目也在存貨中核算,這使得房地產公司的存貨與一般制造業企業存在明顯差異。
并且,在很多證券分析師看來,在目前的賣方市場,房地產公司的存貨越多,意味著公司的業績增長空間越大。更重要的是,房地產公司的存貨變現能力,也就是地產項目的變現能力,很多要遠強于一般的制造業公司。
行業分化
第三季度末,在制造業中,拋開一些整體市場規模偏小的行業,存貨收入比最高的三個細分行業是機械設備、建筑建材、電子,分別達到0.47、0.37和0.35。
機械設備行業的存貨問題不讓人意外,這是基建投資剎車必然首先沖擊的行業,從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重點公司的財報可以看出,行業的問題不是存貨增長,而是銷售下滑,存貨難以消化。
建筑建材的核心問題是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導致鋼材、水泥、板材等細分行業銷售出現明顯萎縮,而實際上,鋼材、水泥等行業一直是國家清理過剩產能重點關注的行業。
至于電子行業,我們認為與下游消費電子的增速放緩有關,近年來,雖然智能手機的消費增長迅猛,但個人電腦、數碼產品等市場卻出現明顯萎縮。而電子廠商,尤其是光學光電子等領域,前幾年投資增長過快使得產能過快擴張,從而導致了目前的存貨過剩狀態。
并不是所有的制造行業都存在危機,我們再來看看哪些行業的存貨收入比最低。統計結果表明,該指標最低的三個行業是食品飲料、農林牧漁、家用電器,分別為0.09、0.11和0.16。
這三個行業的共性是,它們都屬于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同時,它們也是上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受益最小的行業。
一方面,競爭充分有利于企業獨立地對市場進行判斷,并合理地對產能和存貨進行調整;另一方面,消費市場相對平穩,政府的刺激政策在這一領域不起太多作用,這有利于企業用市場化手段應對市場問題。
具體到公司層面,第三季度末,*ST祥龍、ST明科、ST宜紙這三家ST公司的存貨收入比在全部制造業A股公司中居前三,該指標均超過了20。
在該指標排名前50名的公司榜單中,存貨規模最大的公司是華銳風電,達到92.5億元,緊隨其后的是中國一重和*ST二重,分別達到80.4億元和48.3億元。
華銳風電尤其值得關注,這是中國風電設備的領軍企業,中國風電建設在最近兩年遭遇緊急剎車,一方面是由于工業增長放緩導致的發電需求增長減速,另一方面,風電作為清潔能源在穩定傳輸、儲能等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但前幾年的過快投資掩蓋了這些問題。
一重和二重則是基建投資剎車最典型的受害者,從兩家公司的業務結構可以看出,它們的下游產業主要是冶金、發電、石化、重型機械等,而這些行業正是受基礎設施建設影響最為密切的幾個行業。
這三家公司有一個共同特征,業績都慘不忍睹,華銳風電前三季度巨虧7億元,一重虧4.4億元,二重虧15億元。
關于華銳風電和中國一重,本期專題將對這兩家公司進行更深入詳細的解讀。
破局難題
如何破解當前中國工業制造產能過剩的難題,需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別來看,也就是說,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審慎判斷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做出合理的決策。
新一屆政府領導人已經表態,將不再以GDP增長為第一要務,而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優化經濟增長結構。
為避免加重產能過剩危機,目前中國對于投資的拉動已經由過去的大規模刺激轉為“微刺激”,所謂微刺激,包括為中小企業減稅、降低出口成本、加大信息技術和電信基礎設施投資、加大環保投資等,這一系列政策針對性很強,有別于以往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并且由政府直接提供資金,并非以往的由銀行大規模放貸。
這表明,政府已經意識到過去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只是經濟嚴重危機時的猛藥,實質上對于經濟實體的健康增長毒害至深,在可預見的數年內,這種刺激方式不會再次出現。
具體到制造業,政府的經濟刺激應當向兩個領域繼續深化:
第一是新興領域,包括新材料、信息消費、生物科技等領域,比較典型的是電信基礎建設領域,目前,工信部正部署4G牌照發放,一旦啟動4G,電信基礎建設投資將迎來又一個高峰期。
第二是充分釋放民營經濟活力,鼓勵民營資本進入一些管制領域。
再從微觀層面,也就是公司角度來看,一方面需要權衡市場需求預期與產能存貨的關系;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
產能和存貨規模應該與市場需求預期相匹配,為了短期收益跟風擴產,無疑飲鴆止渴,很快就會讓企業陷入危機之中,因此,企業應當合理地對市場需求預期進行評估,據此調整產能和存貨規模。
更為重要的是,企業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中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的創新和變革之中,企業需要適應這種變化,信息消費時代的來臨要求企業必須在采購、生產、營銷等各方面進行自我升級,并利用自身優勢在新的領域中尋找機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