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瘋狂”如何造就
林書豪的成功源自美國社會的體育風氣、職業體育的發達程度和學校體育訓練體系
鄭軼:除了一張華裔面孔,林書豪可謂不折不扣的“美國制造”。在他的訪談中,多次提到兩個詞匯——樂趣和夢想。至于他的父母,似乎也沒有刻意培養兒子走體育路。如今媒體已經把林書豪的經歷翻個底朝天,從這些故事中,是不是可以折射出中外體育文化的差異?
張衛平:林書豪是典型的美式籃球打法,他的籃球意識、籃球智商和籃球哲學,都是在美國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如果他是在歐洲成長,也許就不會這樣打球,這和不同地方對籃球的理解有關。他要是在中國可能又是一個樣子。橘生淮南則為橘,環境對塑造一個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薛原:林書豪生長在典型的美國華裔家庭。他的成長經歷,可以看作東西方不同價值觀的混合過程。他的家庭雖然一直尊重和鼓勵他的籃球夢想,但始終沒有放松他的學業。雖然學業和籃球的兼顧并不容易,但他還是努力做到了。
美國是一個崇尚體育的國度。這不僅反映在奧運會成績、職業體育發達程度上,更反映在和普通美國人生活密不可分的體育元素中。體育是生活的一種狀態,而非結果。所以林書豪的成功既偶然,也必然,偶然在于他個人的努力和對機遇的把握,必然則體現于整個社會的體育風氣,以及學校中完備的設施與訓練體系。
國人談論體育,還是更多傾向于結果,傾向于“成功”。孩子如果在體育上展露一定天分,家長就要考慮“將來能不能吃這碗飯”。當然,這也和我們學校教育中體育功能和價值的缺失、競技體育封閉的人才培養體系等有著直接關聯。
黃皮膚的籃球夢
林書豪的成功很難復制,是美國籃球環境造就了他,中國籃球要發展,也必須揚己之長
鄭軼:林書豪曾遭遇歧視,有一些偏見認為亞洲人缺乏體力和對抗能力,不能打好籃球。在他之前,姚明在NBA取得突破性的成功,但他畢竟具備可遇不可求的身高優勢。而林書豪進一步改變了外界對亞洲人打籃球的看法。有人甚至預測,在姚明退役后,林書豪正在重新開啟NBA的亞洲大門。
張衛平:其實林書豪的成功很難復制。華裔選手和黑人、白人選手相比,在外線沒有優勢,這和身體素質的確有關系。當然,林書豪成長在美國的籃球環境中,是這個環境造就了他。林書豪對NBA可謂是“及時雨”。紐約是大市場、世界城市,但尼克斯隊這些年都沒什么出彩的時候,突然出來了個林書豪。要是林書豪在一些中小城市球隊,也很難有現在這么大影響。
中國是NBA最大的海外市場,去年姚明退役不可避免受到影響。現在出來了個華裔選手林書豪,NBA一定會不遺余力地推廣他。但林書豪本人也必須打得真棒才行,一方面是個人數據好,另一方面能幫助球隊贏球,這是根本。
馬躍南:在狼群里長大就是狼,在羊群里長大就是羊。林書豪沒有被“狼”吃掉,就像是特種兵里的海豹突擊隊,自然嶄露頭角。在美國,你看街邊打球的人,隨便誰都很規范,林書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林書豪這樣條件的運動員當然不少,但我們還缺乏他那樣的環境。比如中國運動員不適應對抗,一對抗就可能引起沖突,或者受傷,或者有一些“小動作”,這都是成長環境的影響。林書豪的生活環境、訓練環境、包括飲食結構,他耳濡目染的東西等,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才造就了他。
薛原:如果說,姚明征戰NBA,給美國和全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獨特窗口,那么林書豪則講述了一個平凡如何變成非凡的傳奇,對于NBA來說,這是一份可遇不可求的大禮。在黑人和白人選手占主導地位的NBA,林書豪的成功最少有兩點啟示:一是華裔球員可以憑借出色的籃球意識和速度、敏捷等身體特質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這些特質的發揮,依然離不開足夠的對抗能力作為基礎。對于中國籃球來說,這也意味著既要揚己之長,又要跟得上世界籃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要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