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發言人指出:“把工作重心由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后監管,大力推進監管轉型,切實把該管的事情管住管好。"
筆者認為這是對總理講話的一種延伸,總理說“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說的難聽點,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 實際上這是總理在痛批我國行政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沒有履行自己應該而沒有履行或者是拖延履行自己職責的責任,實質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說重了就是尸位素餐。 資本市場是一個名利場信息場,牽涉利益巨大,關系錯綜復雜,行政不作為更加普遍。 肖鋼主席指出:“據統計,目前資本市場的法規規則超過1200件,問責條款達到200多個,但其中無論是刑事責任還是行政、經濟責任,沒有啟用過的條款超過2/3。地方保護主義依然存在的問題;既有人情世故的原因,也有不敢碰硬、不堅持原則的原因。這些因素長期存在,致使相當一部分責任追究不了。近年來證監會每年立案調查110件左右,能夠順利作出行政處罰的平均不超過60件。每年平均移送涉刑案件30多件,最終不了了之的超過一半。”2/3法律條紋沒有用過束之高閣,立案案件不到一半做出行政處罰,沒有立案案件又有多少,說穿了就是一種行政不作為,往重了說就是“尸位素餐”。 行政不作為其 實質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行政監管嚴重缺位,對公眾質疑不予答復或者拖延答復,對違規亂紀現象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其造成的危害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和潛移默化性,但一旦傷害發生這種傷害又很難得到修復,他會滋長社會不良風氣,也會侵犯和損害行政機制下某些人的利益,當然也會助長某些囂張氣焰,從資本市場來看,行政不作為貫穿到上市公司審核、日常交易和日常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等各個環節,從中國資本市場來看那就是對造假泛濫的視而不見,對內幕交易的見慣不怪,對大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利益和投資者利益的置若罔聞,對違規主體處罰不及時不到位,導致投資者信心喪失殆盡,紛紛逃離,股市長期低迷失去融資和投資功能。 在過往三年,資本市場新股改革嚴重錯位,在市場化改革幌子掩飾下,三高造假發行猖獗,市場化改革成了大躍進式擴容代名詞,成為惡意圈錢代名詞,讓投資者利益受到嚴重傷害,投資者喊出“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迫使很多投資者紛紛已銷戶的形式決然離開資本市場,至今仍舊未能徹底地改變中國股市長期低迷下投資者對股市的一種厭惡,導致融資功能和投資功能較長時間喪失,但管理層縱容這種現象長達三年之久,到如今對有造假嫌疑的上市公司依然是寬容有加,難言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肖鋼主席上任以來,雖然大力推行加強執法監管,行政執法進步有目共睹,但并沒有徹底改變監管人員主動執法的理念,行政主動介入意愿依然不強,處罰依然沒有到位,導致市場違規現象依然難以徹底改觀。 針對今世緣酒業上市問題,媒體一直對其質疑不斷,但管理層是視而不見不予置評,筆者認為這是非常不妥的,它反映的是一種行政的傲慢,對媒體的一種漠視,對投資者利益的一種無視。筆者認為針對媒體的質疑,管理層應該果斷介入,進行核查,沒有問題就是沒有問題,要還今世緣一個清白,打消媒體的疑慮,打消投資者的憂慮,有問題就是有問題,那就不能讓其上市,帶病上市就會傷害市場三公原則,就會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 申科股份亦是如此,復牌以后一連九個一字漲停,股價從停牌前的9.06元一口氣漲到21.91元,深陷內幕交易質疑,一個是公眾股東突擊買入,一位是第二大流通股東辜利平,去年4季度還不在十大流通股東之列,因此辜利平一季度末持有的236.56萬股股票主要是今年1月27日停牌前突擊買入的。另一位是第三大流通股東“中信證券約定購回專用賬戶”,基本情況與辜利平相同,其持股數量為201.82萬股。申科股份是一只只有6247萬股流通盤的小盤股,兩位股東分別以約2000萬元、1700萬元的資金大舉買入,其二是孫儷突擊入股并購對象。不僅媒體質疑,眾多財經評論人士也質疑其入股的精準,指出內幕交易嫌疑難消。但證監會直到如今依舊選擇沉默,既不認定交易合理,也不認定交易非法,這是對媒體的一種冷視,是主動執法的一種缺失,與證監會鼓勵舉報機制相沖突。這是對投資者利益的漠視也是對申科股份利益的漠視,受到傷害的不僅是公眾投資者,也還有申科股份,內幕交易之所以屢禁不止與處罰過輕有關也與難以查證有關,面對媒體提供的材料,證監會理應加以核實,并作出說明,因為申科股份就依靠重組才能具有如此高的溢價,一旦涉嫌內幕交易,重組被叫停,股價將不知有多少個跌停。證監會對申科股份的態度難以用傲慢解釋,只能使用行政不作為解釋或者是不敢硬碰硬。 面對炒新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前面一字漲停沒有必要多說,關鍵是漲停大開以后,炒作主力能夠通過資金優勢拉抬股價順利牟利,這才是新股惡炒不絕的主要原因,一旦最后瘋狂受到嚴格監管,資金大佬就不敢貿然下手,炒新也就能得到部分遏制。以飛天誠信為例,三天換手超過130%,莊家拉高出貨就非常明顯,此后股價一路下跌,跌幅接近20%,介入其中的中小投資者損失巨大,而資金大佬卻是順利逃頂。但管理層面對股價異動和成交異動更多的是采取一種淡然處之的態度,顯示監管主動意愿的淡薄。 從南紡股份到蓮花味精和新中基,證監會一直沒有動用公司法和證券法有關規定予以直接退市,而是沿用上市規則讓其茍延殘喘,顯示的是一種選擇性執法和從輕處罰,背后實質還是網開一面的行政執法不到位,讓違法者廣存僥幸之心,導致信息披露始終難以得到有效改善。 中國股市之所以病入膏肓,與管理層長期對違規行為較為冷漠有關,長期行政不作為和行政處罰不到位有關,就短期行為而言由于行政不作為傷害具有隱蔽性造成傷害有限,但長期不作為,潛移默化的傷害就會不斷積累而到了一個臨界點就會爆發,而且一旦爆發非常不易得到修復,所為病去如抽絲,中國股市長期低迷就是這種傷害的結果。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資本市場是一個名利場,涉及地方政府,甚至各級官員,資本權貴,大型央企,都是有頭有臉縱橫天下的人物,監管難是一個問題,因此眾多監管執法人員自然不愿意得罪,抱著“不犯錯誤不得罪權貴"的好好人思維,,‘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平安過一生”的態度,因此對違法行為總是采取一種回避態度,不愿意主動介入,能推則推能拖則拖,即使萬不得已介入,處罰也是選擇就輕不就重的原則予以輕打輕放,讓資本權貴變得有恃無恐,但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身為監管人員的責任重于泰山,行政執法就是一種責任,背負的是投資者的保護神角色。 面對資本權貴“不敢為不愿為”,而對投資者利益則是無利可圖“不想為'.,面對監管則是頹唐塞責”不思為“。 行政執法人員把為官之道發揮的如此淋漓盡致,上下之間閃爍其詞,誰也不愿意捅破窗戶紙,當了官兒尸位素餐,遇到事情繞開撇清, 千萬別惹資本權貴,面對投資者利益受損則是能推則推,造成監管錯位,其原因何在,肖鋼主席一針見血指出那是“人情世故的原因,也有不敢碰硬、不堅持原則的原因。”當然也有主動性不好的問題。 證監會要推動監管轉型,把該管的事堅決管好,但怎樣才能管好?建設一支過得硬的行政執法隊伍是根本,這不僅僅是把隊伍人數簡單擴大一倍的問題,因為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都是尸位素餐,那么人數再多也是徒勞,關鍵中的關鍵那就是加強執法主動性,及時實時的介入,同時執法要到位,如何能做到這一步?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推行退市制度建設,沒有吐故納新何來生機,行政執法人員也該如此,除了增加他們的責任心以外,對一些老是做好人的執法人員也應該讓他們順利退出,因為行政不作為背后就是為官不做事,會誤國誤民,老話說的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只有大家卯著勁,甩開膀子大干,才能營造一個較好執法環境,才能營造一個三公環境,才能把該管的事情堅決管好。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