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善達分析說,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的活躍,可以作為觀察目前我國資金松緊的一個晴雨表。從供給來看,小額貸款公司活躍,因為許多民營企業和個人資金寬余,同時,它可以實行法定基準利率4倍的利率,有些公司還會有些別的收費辦法,比如咨詢費、手續費,等等,這樣,高收益促進了此類銀行外的資金供給;從需求來看,小企業從銀行貸款越來越難,為維持企業運轉,只能從小額貸款公司借錢,雖然成本大幅度提高。這是一個現實。
結果是,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利潤率在下降,有一部分還出現了虧損。有些虧損企業之所以還要撐下去,因為停業的成本太高,不做業務損失更大。兩種損失,只能挑一種損失小的。如果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這個風險就很大了。
這個風險,甚至關乎整個“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整體轉型能否實現。
許善達告訴記者,中小企業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點。因為,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體,90%以上就業在中小企業。大企業都是資本密集型,工資支出比例低,小企業的成本中,工資的比例則占據了重要部分。如果由于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業率下降,或者即使就業率不降而職工收入上漲速度減慢,也會削弱消費需求,大企業的市場需求也一定會萎縮,最后經濟增長引擎又不得不轉向出口、轉向投資。這樣,就會拖累經濟整體向上發展的趨勢,“十二五”規劃所確定的轉型步伐也會減慢。
路徑選擇:減稅是現實的政策選擇之一
對這些基本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之后,許善達認為,貨幣政策再繼續收縮就不是太好的選擇。總量工具之外,應該把關注的目光,更多投向一些結構工具。其中,重要的結構工具之一就是財稅政策。
在財稅政策上,許善達認為減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許善達說,政府的錢永遠不夠花,我們的保障體系,比如保障房、醫療改革、教育支出,都需要大量的支出來保障。但是,完全依靠增加財政支出調節也是行不通的。我們應該認識到,財政支出和減稅,多支和少收,它們在效果上,可以達到平衡。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如果中小企業困難加劇,不僅有些稅收不上來,還會拖累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在考慮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的平衡時,維持就業、保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是首先需要優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從定量分析上,許善達認為,我國已經有了結構性減稅的基礎。上半年我國財政增收三成,今年全年有望沖上10萬億大關。10萬億中,如果只拿出5%,就有5000億元。在兩萬多億元增量中,拿出四五千億元,不會影響財政支出預算的執行,而且超預算的支出量也有相當規模。
許善達說,雖然減稅額度絕對值不大,但受益面卻很廣。在我國的稅收總收入中,90%的企業只交了不到10%的企業稅收,九成的企業稅收來自大企業。因此,減一兩千億稅,總量不大,但小企業受益戶數會多得超出一般人想象,收效遠超一些人預期。
許善達舉例說,現在,即使把個體戶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提高到月銷售額2萬元,在財政上也是可以接受的。10年前,國務院批準國稅總局搞過一次減稅,當時把個體戶的稅收起征點,從月銷售收入2000元提高到5000元。結果只減少了50億稅收,但卻有500多萬戶退出繳稅范圍,2000多萬人受益,受益面非常大。戶均1000多元錢的稅收不算多,對于毛利只有20%左右,年純利不過一兩萬元的個體戶來講,已經是不小的額外收入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