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國際資金進入,鼓勵市政公用企業上市
本報記者 林曉 北京報道
城鎮化發展總體綱要,即《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是否已上報國務院仍各有說辭,但圍繞城鎮化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來源,早已成了多方熱議的焦點。
一位接近金融監管層的人士近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該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順利的話會在全國兩會后公布。”
這和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近日在一個論壇上表述的時間表,并不一致。據李鐵稱,規劃“還正在廣泛征求意見當中”,短期內很難出臺。
本報記者獲悉,在規劃的框架性思路中,將吸引民間資金和國際資金進入經營性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和運營管理,而政府則要從這些領域逐步抽身而退;下一步要大力拓寬市政公用企業的融資渠道,比如鼓勵他們到資本市場融資,繼續發行企業債券或者到境外上市融資等。
上述人士稱,相關高層并不認為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多么可怕,風險是可以控制的,還要以各種方式支持、完善、理順地方融資平臺等市政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
多渠道融資
新型城鎮化正式實施前夕,相關細節備受關注。
針對規劃能拉動40萬億元投資這一說法,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個不太可能,城鎮化各地千差萬別,城鎮化的路徑也各有特色,并且投資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各種變化,發改委不可能在規劃中計算這樣一個數字。
但管清友同時認為,在中國目前的特殊國情下,賣地財政將繼續。民生證券宏觀研究中心在遼寧錦州考察后發現,地方政府搞新型城鎮化關鍵還是要靠投資,土地是政府最大的融資渠道,政府永遠缺錢,但辦法永遠比困難多,關鍵是通過好的機制體制用好政府手中所掌握的資源,這個資源主要就是土地。
按照目前中央政策口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探索將進一步穩固和完善,在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自主流轉的基礎上,鼓勵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種方式事實上也是城鎮化的一個必然過程,因為只有產業有了發展,農民有了收入來源,才能進一步拉動消費。
而在這個規劃的討論稿中,加大城市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主體和運營主體的招標制度改革,其實就是要吸引民營資金和國際資金進入城鎮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政府要逐步減少經營性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運營管理,將其放開讓民資或者國際資金進入。
但是對于這一融資途徑,有學者認為難度還比較大,地方政府很不情愿從這些領域退出,因為他們要收費還債。
管清友則認為,城市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是可以這么選擇的,比如修公路、修鐵路等如果沒錢,可以吸引民資和國際資金,“如北京的地鐵就有幾條線是這么做的,項目完工后,項目周邊的地就給你來開發,分段分包。”
記者了解到,拓寬市政公用企業的融資渠道也是一個今后可行的操作手段,比如鼓勵他們去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加大企業債券的發行或者去境外上市也是一條可行的操作路徑。
中誠信評級公司副總經理郇公弟認為,作為企業債的一種,為地方融資平臺融資的城投債,今年將擴大發行,“從個別情況看,城投債可能有一定風險,但從總量來看,風險是可控的,中國的地方政府尚有很多資產,比如國有企業和土地等許多隱性和顯性的資產。”
仍是投資先行
“搞城鎮化不搞投資搞什么?中國的國情就是政策推動型的,具體路徑就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小城鎮的建設。投資是最簡單最可行的,是地方政府輕車熟路的,他們最歡迎。”管清友認為今后的城鎮化還是首先要投資先行。
事實上,自從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政策出臺后,社會上的爭議就不少,因為人們擔心新型城鎮化再一次重演四萬億刺激時期政府主導大規模投資的老路,這種方式不僅僅造成很大的浪費和環境破壞,而且進一步加劇了投資和消費的不平衡,并形成了一定的債務風險,比如地方政府所欠的10萬億地方債。
因此許多專家認為,下一步城鎮化應該著重在人的城鎮化,主要是要將半工半農的農民工徹底城鎮化,這就要加大中小城鎮的公益性基礎設施投入,比如保障房、學校、醫院、幼兒園等等,但是這些公益性基礎設施投入高,沒有現金流,地方政府對于這些設施沒有積極性。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下一步的新興城鎮化難言拉動經濟增長,或者可能還拖經濟后腿。
管清友說,他也反對地方政府主導基礎設施的方式,但是在中國特殊國情下,實際的情況就是只能靠政府拉動投資;而事實上,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很旺盛,比如道路、鐵路、地下管網,甚至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還有人認為,西方是先工業化后城鎮化,現在在工業化不發達的情況下,讓農民進城,消費很難拉動。
管清友認為。這種理解方式過于機械,盡管西方是先工業化后城鎮化,但是中國的情況特殊,比如深圳就是領導人先畫個圈,然后進行大規模的新城建設。他還認為,規劃很重要,有了規劃,土地就值錢了。
管清友提醒記者注意鄭州鄭東新區城鎮化的發展路徑:產城結合、集約資源、市場化移民、鞏固農業、產業轉型、城鄉統籌發展、依法規劃、國際水準、保持連續性、區域中心、輻射全省、融入國家戰略。
他說,鄭東新區的發展有經驗,也有很大爭議,但是很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開展城鎮化建設的樣板之一。
按照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發展階段,中國還無法超越蓋房子、修公路的階段,也無法超越制造業階段,那就老老實實把房子蓋好,把路修好,把制造業搞好。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過于理想化,不切實際,好高騖遠,應該切切實實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推進人口城市化,從而為中國經濟確立一個新的增長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