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玩味的故事則發生在1997年。當時亞洲金融危機蔓延到香港,作為香港第一位華人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曾動用外匯儲備,入市對抗國際金融炒家。而在打贏這場金融保衛戰后,港府主動退市,以出售官股盈富基金的方式將豐厚的收益還富于民。
“我們發展的方向,就是一個‘大市場、小政府’方針。必須采取主動,研究如何結合政府與市場力量,貫徹‘大市場、小政府’的理念,締造最能支持經濟發展的環境。”曾蔭權在一篇題為《大市場、小政府——我們恪守的經濟原則》的文章里寫道。
盡管香港被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視為“全球繳稅最不痛苦的地方”,卸任在即的特首曾蔭權仍然在立法會的問答會上強調,任期內未能將利得稅從16.5%降至15%,“至今仍是心中的一根刺”。
長久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始終以這種“拆墻松綁”的理念作為經濟繁榮的制度基石。在這種市場氛圍里,不僅常態下與政府有關的市場活動十分鮮見,那些試圖通過與政府官員“處好關系”從而獲取便利的生意人,也往往面臨名聲掃地的風險。
“在香港做生意很簡單,跟官員處好關系并沒有用,他們也都害怕你跟他處關系。”香港貿發局的一位內地業務拓展總監這樣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在特區政府網站上,毫不費勁便可找到以儆效尤的案例:一位高級公務員因要求政府項目承包商雇傭其家人而被罰款60萬元;另一位產業署要員則因將物業管理合約批給其親屬擁有權益的公司而被判刑兩年半。
在世界銀行針對183個經濟體發布的《2012營商環境報告》中,香港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對于香港的營商環境,3000多家駐港中資企業或許有著更切身的體驗。
一家來自內地的健身器材公司從2008年起進入香港市場。讓這家公司負責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香港分公司的財務報表“往往都很干凈”,沒有任何其他開支。
“這里的營商環境很單純很單純很單純,非常非常非常規范。”他重復了一長串,又笑著補充了一句:“還不用請吃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