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已成為“十三五”計劃實施的優先領域。當然,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普惠金融的服務模式也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科技力量的介入,讓普惠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中變得效率更高。由此,《中國企業報》記者還了解到,在杭州G20峰會上,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被列為大會的重要議題之一。G20各方順利起草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以下簡稱《高級原則》),并將提交G20峰會討論通過。
普惠金融前沿
據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介紹,這次提交G20峰會的《高級原則》包括8項原則、66條行動建議。其中,8項原則分別是:倡導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平衡好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風險;構建恰當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監管框架;擴展數字金融服務基礎設施;采取盡責的數字金融措施保護消費者;重視消費者數字技術知識和金融知識的普及;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監測數字普惠金融進展。
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用四個關鍵詞描述了《高級原則》的輪廓,即數字化的、可持續的、負責任的以及擁有大智慧的。其中,數字化講的是技術;可持續與負責任強調的是風險與金融服務創新之間的平衡以及對消費者和社會的責任擔當;而所謂的大智慧,指的是監管對數字普惠金融應秉持剛柔相濟的態度,既要堅持底線原則,又不能“管死”,要給予金融創新相應的探索空間。
“數字普惠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好,總之是科技讓金融更美好。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能夠讓金融普惠性更強,那么具體到數字普惠金融就是讓普惠金融變得能夠更快更好實現。”唐寧補充道。
本土化經驗
數字普惠金融中的“數字化”是大數據、云計算、信息技術等一系列相關技術的統稱。
“所謂的大數據或者這些數字化技術的作用,一定要跟傳統的金融數據、金融技術創新相結合。”唐寧表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互聯網,還有很多其他的技術創新,其中就包括金融技術。
作為在普惠金融領域深耕十年的宜信公司來說,已經積累了適用中國用戶、先進的數字普惠金融的本土化經驗。
中小微企業既有最頭疼的小額信貸資金獲取難的問題,也有財務管理、企業運營管理普遍欠缺的問題,而在互聯網+的時代,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在云平臺上一站式地解決問題,實現財務、運營和業務的平臺化管理。
“翼啟云服”就可以解決小額信貸、微金融和能力建設“三合一”的問題。應用“翼啟云服”,中小微企業可憑借積累的各項企業數據獲取信用、通過云平臺獲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以及更好地開展經營業務,整體提升企業金融能力,這也是小額信貸、微金融和能力建設“三合一”的典范。
據介紹,宜信的投米RA可以實現7 24小時在線的智能投顧理財服務產品,通過網絡和移動終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和機器算法,把以前只對高凈值客戶的理財服務,在全球資產配置理念的指導下,快速、低成本、大范圍地推廣給中國的小客戶、小理財者。
舉個例子:一名城市愛心公益人士拿出100元錢,在互聯網上選擇貧困農村婦女的項目進行幫扶,并非捐贈,并且是以P2P的方式借給農婦,農婦一年之后還款,這100元還可以借給下一個農村婦女。“宜農貸”通過這樣的方式完成普惠金融與公益金融相結合。
“這正是宜信 宜農貸 公益理財助農平臺一直在做的可持續的 造血式 扶貧模式。”唐寧稱,通過互聯網,借助農村地方的婦女發展協會以及其他形式的線下小額信貸助農機構,將廣泛的社會愛心出借人士與貧困農村婦女聯結起來,給農村貧困母親一根“魚竿”,幫助她們自己動手致富。
孟加拉國經濟學家尤努斯于1979年創立格萊珉銀行,為貧困的孟加拉婦女提供小額貸款業務。格萊珉銀行成功樹立了國外的普惠金融典范,而宜信通過金融創新提供了數字普惠金融可借鑒的中國樣本。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