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1年初,決策者和市場參與者都必須考慮的一個現實問題是:中國經濟目前的總體形勢如何?大多數人都認為表現出色:中國不僅成功應對了金融危機,而且看起來將成為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將重塑東亞甚至全球的經濟地理。
但是中國經濟目前實際上面臨著多重挑戰,對這些挑戰的回應將塑造中國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主線。而我們目前對重重挑戰的認識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對挑戰的回應也需要進行更為系統的準備。應對的成功與否,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2011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通貨膨脹水平的躍升。目前物價騰躍的形勢無論是在統計數字上,還是在日常生活的感受中,都已經非常明顯了。對目前通貨膨脹成因的判斷多種多樣,病因不同,政策藥方也就不同。
無論是天氣災害、投機炒作,抑或央行鈔票發多了,有識之士都會認為客觀條件和外圍環境再壞不會比2008年更壞,而宏觀調控者積累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主觀條件比2008年更好。沿著這條思路去看,我們從目前的中等增長、高通脹切換到高增長、低通脹恐怕就是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事情。但情況會這樣順利的發展嗎?
我們仔細的考察了很多證據,認為本輪通脹的成因更為復雜、深刻,是一個長期的嚴峻挑戰在短期內的“癥狀”。 2010年7月份以來,以食品價格為主導的一般消費物價指數快速上升。回顧歷史,這是過去30年來唯一沒有伴隨經濟過熱的通貨膨脹。這種差異意味著本輪通脹的根源,相比歷史其他時期可能存在明顯的不同。
在經濟偏冷格局下,通貨膨脹的上升的主因是中國經濟正在走過劉易斯拐點。中國的勞動力,特別是低端勞動力正在變得越來越短缺,因此將逐步推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勞動密集型產品范圍很廣,豬肉、蔬菜等食品是其中的一類,而食品通脹歷來是中國CPI波動的主要貢獻者。因此在經濟沒有過熱的情況下,通脹如此之高,食品價格漲的如此之猛烈,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種跨過劉易斯拐點的情況雖不常見,但也不是中國獨有,日本、韓國等國都經歷過。從它們的經驗看,恐怕會持續十年左右的時間。在此期間貨幣政策和行政措施往往僅能將通脹穩定在一個較高的平臺上,例如5%的水平,不使它們經常地突破兩位數,引起經濟和社會的不穩定。因此,中國跨過劉易斯拐點引起的一連串后果,將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長期挑戰。
換一種角度來思考,勞動力逐步緊張的趨勢形成,意味著經濟的潛在增速在逐步下降。盡管在未來5到8年內,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處在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之中,但并不意味著經濟的表觀增速同步地緩慢下降。這種原因來自人們對經驗的依賴,可以視為索羅斯所稱的“反身性”的一個現實例證。
未來幾年,中國會有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啟動,隨后會出現一定的經濟過熱。現在經濟并沒有明顯過熱的條件下,通貨膨脹已經到了5%以上的水平,那么維持現有的趨勢和政策,在未來經濟過熱的條件下,通貨膨脹短期內到達兩位數是不難想象的。
在高通脹的刺激下,非常嚴厲和急速的緊縮政策是不可避免的。在那樣的條件下,資產市場將會承受顯著的壓力。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的高估和地方財政(特別是地方融資平臺)的潛在脆弱性,經濟硬著陸,并引發更大的經濟、金融問題的可能性值得警惕,目前政府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削減、對沖這方面的風險。
總的來看,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是中國經濟未來幾年中最主要的挑戰之一,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則將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還是迸發出技術創新的澎湃動力,將經濟增速反而推至新的高度?這都是有待時間來驗證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