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工商局經開分局發布的經開區現在冊大學生創辦企業生存現狀報告顯示,863家大學生創辦企業中,3年來累計有121家企業處于非正常營業狀態,占比約14%;注銷的大學生企業近6%,生存時間最短的不到半年。學校、政府以及社會應該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讓大學生創業者能走得更遠,提高他們創業的成功率?
多種因素影響創業成功
李響,杭州瑞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004年本科畢業后,創辦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由于多種原因公司經營不到半年就倒閉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李響發現老年人因視力減弱出門或在家都很不方便,集成電路專業畢業的他便想到研制一種電子助視器,產品很快就有了銷路,李響的公司又相繼研發了一系列針對老人、殘疾人的相關產品,市場越做越大,公司從2006年注冊資金100萬元,已發展為目前年營業額幾千萬元,員工30多人的企業。
“成功的創業者絕大部分都經歷過挫折甚至失敗。創業活動很特殊,需要經驗教訓的積累,更需要毅力和創新精神。”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認為,創業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活動,由于大學畢業生閱歷、經驗都比較有限,把握市場的能力相對較弱,創業之初難免會遭遇失敗。大學生創業多為白手起家,各種資源有限,對社會資本、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力也比較缺乏,加上大學生創業團隊內部成員同質性明顯,互補性較差,這些因素導致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
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10屆大學生自主創業者中,創業理想是他們自主創業最重要的動力,只有7%的本科畢業生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去創業,高職高專畢業生這一比例為6%。張玉利認為,大學生創業之前,多了解一些創業的基本知識,可以提醒自己創業不是件容易的事,會有風險,有可能血本無歸,從而避免“激情創業”。 在實踐中“學會”創業
“大學生創業比例以及成功率都比較低,這與我們的創業教育發展仍處在一個低層次的水平上有關。”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系主任闞雅玲說。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開辦創業管理專業,并通過單獨招生、一對一面試開辦了第一個創業班。學校在全國公開招聘創業教師。招聘的教師中有多年從事過創業教育的專業帶頭人,有經歷過自主創業的老師,還有具有多年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學校還開設了創業管理實務、創業案例分析、創業項目選擇、商業模式、投資風險預測等實用課程。
除了科學的課程、專業的師資隊伍,創業教育更注重的是實踐。有關專家甚至認為創業不是能“教會”的,而是在創業實戰中“學會”的。目前全國許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園區,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平臺、創業孵化平臺。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將社會企業引入大學生創業園,讓這些師傅們帶著大學生一起“玩”。“企業的成長環境很重要,企業要存活,要發展,就要有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該學院教師張啟明認為,學校與政府、企業三方聯動,共建園區,合作育人,就是要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創業教育更應該關注大多數學生
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的俞乃博,讀大學期間就開始嘗試創辦自己的公司,“從小我就想過要自己創辦一家公司。”如今他的理想已經成為現實,從2009年公司注冊,走到今天,俞乃博已經成為一家資產上億元軟件公司的老總,擁有員工100多人。
對于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還是先就業后創業,俞乃博更推薦后者。“先就業,工作一段時間,積累一定的資金、人脈,對市場也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再選擇合適的時機去創業,對于大學生來講,風險會小一些,成功的機率會高一些。”
“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就業的還是大多數,只有極少數學生會去創辦企業,而且這部分人大多在學校讀書期間就開始創業,對于這部分有創業潛質和創業激情的學生,學校應該加以適當引導,讓他們更早創業。”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陳高生認為,我們的創業教育應該關注大多數學生,注重學生創業素質、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的培養,培養大量的工作崗位上的創新者,而不應只關注教會學生創建新企業。
張玉利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是創業的料,只要有適宜的土壤就可以創業,我們的創業教育應為大多數人創造條件,即使將來不創業,在就業崗位上也會對他們的工作有所幫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