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京雄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大學生老板黃巖最近有點煩:連續接到幾筆訂單,都因資金不足面臨夭折。“宿遷一家醫院的照明工程250萬元,湖北荊門一個三甲醫院的650萬元工程,這兩筆主動送上門的業務如果做成的話,至少可以賺200萬元。但是,我們沒有那么多錢,銀行也貸不了款。”
兩年前,黃巖利用專業特長開辦了這家高科技公司,專營的節能照明設備,比較同類產品節電一半以上且壽命更長。在創業過程中,他得到地方政府很大的幫助,在南京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園不僅公司房租全免,注冊公司時示范園內還提供了一條龍服務,他省去了剛出校門的奔波之苦。而關鍵是,創業之初由政府提供的2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讓他迅速站穩了腳跟,第一年銷售額就突破100萬元。
迅速打開的市場,讓黃巖的團隊興奮卻又無奈。“資金是最大的瓶頸。”黃巖說,他們的服務對象大多數是對公的,流動資金需求量大,而公司的本金卻太小。
為了籌錢,黃巖和他的伙伴們跑遍了公司附近的銀行,全是失望而歸。銀行貸款,需要固定資產做抵押且有明確的擔保人。剛畢業的大學生們,沒房沒車,而沒有固定資產就沒有銀行愿意放貸。黃巖說,目前公司的流動資金主要借自親戚朋友,一年多來他已經借了50多萬元。“一個月前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看中了我們的項目,說可以提供1000萬元的資金扶持,需要我們同等配套1000萬元。我們哪有那么多錢哪?”黃巖苦笑道。
缺錢的煩惱,剛創業的大學生們普遍都有。“如果能貸到200萬,我今年的業務量可以是去年的4倍。”說這話的,是今年剛從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畢業的南京普照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姜益林。他去年6月用自己的研發成果開始創業,專門研發環保類化工品,比如高效防凍液等。“初生牛犢不怕虎”,產品很快研發出來,姜益林卻如虎受縛—辦化工廠,準入門檻很高,注冊資金至少要2500萬,而且,環評證也很難申請。
面對困難,小姜決定“曲線救國”實現創業夢—委托有資質的化工企業做產品轉化加工,自己抽取利潤的20%。“就這樣,大頭都給別人賺去了。有人說我傻,可我沒辦法呀,沒錢!”
而為了找錢,姜益林曾主動接觸過幾家風投公司。“他們要投就是幾百萬元,我自己東拼西借也只能湊齊50萬元—如果股份占小頭,我只能給別人打工了,挺不情愿的。”所以,盡管也有很多機會,但姜益林仍然繼續著“量入為出”,有多少錢接多大單。為應對資金不足,他通過各種關系銀行,辦理了20張信用卡。“有了這些卡,幾十萬元的臨時周轉資金就暫時沒問題了。”
經歷了“錢荒”的姜益林認為,政府與相關部門可以建立一個平臺,讓創業者將自己與廠家簽訂的合同提供擔保,或以專利做抵押,取得貸款。他說,“真正想創業的人,會很在意自己的信譽的。”
為了緩解大學生創業資金瓶頸,我省提出,創業大學生可以在創業地申請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一些地方政府則將這個限額提高到了12萬元、15萬元。南京、南通等地成立了CYE大學生創業基金,通過擔保公司擔保、銀行發放形式,為初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在南京,如果大學生的創業項目評為優秀項目,可以獲得政府50%的股權資助。
“政府的小額擔保政策,承擔了幫助創業大學生‘扶上馬’的責任,創業者要把企業做大,需要承擔各種困難,資金問題不可避免。”創業6年、吸引1000名大學生就業的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恩杰說,“途牛”剛成立時,同樣遇到了資金瓶頸,創業初始階段,“該妥協的時候要妥協,該合作的要抓住合作,不能單一地考慮利潤最大化”。他認為,關鍵是,要通過有限資金讓自己的創業項目持續下去,“積累了客戶,積累了信譽,自然也就有了資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