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百年校慶,本是一校之事,卻因為登陸人民大會堂和CCTV,成為全民觀瞻的盛典。
在萬邦來朝的祝賀聲中,觀眾反倒似乎更喜歡刺耳的聲音:前有蔣方舟寫信,稱北大清華學子為教育和體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大學成了掠奪政治資本的地方;后有前武大校長劉道玉的公開信,對比麻省理工學院和清華的校慶,指責清華沒有像麻省那樣“嚴肅的反思”,在思想境界上差距巨大。 **********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有趣的是,這些爭議并沒有引發高調的反駁。在我看來,這倒是清華人,尤其是理工科精英的風格,所謂“行甚于言”。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在理工科思維占壓倒性優勢的校園里,人們不愿意空談,也不屑于打嘴仗,更愿意用行動和結果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說得殘酷點,這個邏輯有些成王敗寇的意思。**********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提到清華百年的名人,人文情結嚴重的,會捧出四大國學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而官迷心竅的,多半會羅列省部級以上官員名單;工程師的后代們,自然會抬出兩彈一星元勛、兩院院士……
俱往矣,在青年人眼中,清華真正的偶像其實是音樂明星,比如高曉松、水木年華、李健……還有更具未來感的科技創業者。他們不是某個委員會加封的,也不是欽定歷史書印刻的,而是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資本博弈,從萬千創業者中脫潁而出的。
以互聯網為例,不論你怎么劃分中國互聯網的創業潮,都能找出不少清華學子。在第一波門戶浪潮中,有搜狐的張朝陽,Chinaren的陳一舟、周云帆、楊寧,Tom的王雷雷等;在Web2.0浪潮中,有豆瓣的楊勃、王興(校內、飯否、美團創始人)、許朝軍(校內、點點)以及更多被媒體忽略的人物,在網絡游戲和視頻等其他領域,清華人也層出不窮。
說到清華的創業氛圍,或許應該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創業潮。在我的記憶中,90年代上半期,校園仍然沒有擺脫80年代末的壓抑情緒,詩歌青年、樂隊歌手,叫喊于大草坪的荒野,有點遺老遺少的風韻。但從1995年開始,隨著水木清華BBS的普及,清華開放實驗室讓所有學生上網,以及計算機系、汽車系等宿舍樓搭建局域網,互聯網逐漸點燃青年人的創業夢,學校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
1998年,第一屆清華創業計劃大賽舉辦,VC(風險投資)這個名詞開始進入許多學生的視野。別說計算機系、經管系,就連許多和互聯網毫不相干的專業,比如汽車系、中文系,都有人投入創業大潮。天天琢磨商業計劃書,想著一分鐘打動VC的妙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