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五道口仍然塵土飛揚,充斥著地攤書市和破落酒吧;清華北門的夜晚,仍有陣陣烤肉飄香。但就是在宿舍、食堂和大學生之家,種種互聯網試驗在孕育。有人籌劃主干道設置自動配送桶,有人在水木清華BBS上搭建投票系統,更多人在網上搗鼓個人主頁、網絡電臺和即時通訊軟件……
在這一代大學生心中,除了出國讀研,除了國家機關和大型國企,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成功之路。如果說Netscape的安德森、雅虎的楊致遠,還是大洋彼岸的范本,那么新浪、網易、搜狐的納斯達克之路,則指明了一條可以復制的致富捷徑。
說起來,Google、Facebook、校內網,都要算宿舍創業的后話。那個年代清華的明星是“化云坊”。1998年底,魯軍、童之磊、馬云、陳曦和劉潁等人,靠一臺老式PC機在汽車系的宿舍網開通了“化云坊”,并在很短時間成為教育網內流量最大的網站。1999年該項目成為“清華大學第二屆學生創業大賽”誕生的首批學生創業團隊。**********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不過,化云坊的故事虎頭蛇尾。盡管在1999年獲得過一筆私人投資,但到2001年9月,公司總裁魯軍已無力交納每個月12萬元的服務器托管費,宣布放棄網站。而創始人之一童之磊則另起爐灶,艱難地摸索數字出版之路。 **********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化云坊已成浮云,其商業模式、技術創新,在今天看來不值一提。在商業編年史上,它只是一行注腳。不過,化云坊的起落,剛好和納斯達克的世紀末泡沫節奏相呼應。換句話說,如果趕上了資本泛濫時期,如果化云坊能在資本接力棒中順利傳遞,它也有成功的可能。
今日的清華創業,已有更加成熟的軟環境。硅谷模式必需的風險投資、技術研發和人才網絡,已經一應俱全。過去10年,在美國硅谷和北京中關村之間,越來越多的海歸在搭建無形的人脈橋梁。2005年清華94周年校慶時,發源于硅谷的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Tsinghua Entrepreneur and Executive Club)成立。這樣的組織,越來越成為清華創業家的關系紐帶。
清華百年,如果不能成為中國高校制度反思的起點,至少也該有些建設性的啟示。在我看來,“聽話、出活”已經不合時宜,創新和創業,更應該成為清華精神之一脈。在從政和搞科研之外,科技創業是一條更加陽光和公平的跑道。**********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