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終,公司和個人都會盤點這一年的得失。作為企業來說,往往是以績效、營業額、利潤等指標來盤點,按照德魯克的觀點,這是一種片面的做法。德魯克告訴我們,企業管理要有三個責任。
企業的管理者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是說,要站在社會的角度來看待企業存在的價值。從時間上說,要站在未來看現在;從空間上說,要站在企業的外面向里面看;從高度上說,要站在高處俯視企業。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任務,德魯克告訴我們,企業管理有三個任務,或者說,有三種責任。
1. 使企業有績效
企業管理的第一個任務是必須要讓企業有績效。有績效是企業管理最基本的任務,如果沒有績效,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就可以關門了。例如,一些出口導向的企業,原來面對的主要是美國的市場、美國的消費者,企業過度依賴美國的市場和消費者。如今,美國的消費者不購買它們的產品了,企業的業績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為什么這些企業的管理者們沒有想到,原來所有的訂單都是從美國來的,而現在應該改變一下。為什么不能分散風險呢?為什么不能轉向滿足內需呢?為什么不能將產品銷售到歐洲去呢?如果這些企業的管理者能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并且采取措施分散風險,那么,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有出口導向企業的管理者們難道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一家企業所有的訂單都來自一個市場,這是不健康的,也是有問題的。
如何分散風險,如何降低風險,如何承擔風險,這些都是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先思考的問題。這就是計劃,這就是戰略思維。不這樣做是不行的,如果不這樣做,企業就會在未來面臨更大的風險。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絕大部分的企業在管理的時候,都只看到眼前,而沒有看到未來,那當然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2. 使員工有生產力
企業管理的第二個任務是讓員工有生產力。只有讓員工的工作產生生產力,員工才會有成就感。如果一個員工做一項工作,管理者就應該讓他發揮出他的功能,把他的能力表現出來。我參加電視節目錄制的時候,化妝師幫我化妝。因為我的皮膚比較干燥,化妝師就把潤膚膏敷在上面,有保濕的作用。為什么?因為燈光照下來以后,皮膚中的水分就會蒸發。這就是化妝師的生產力,他的生產力表現在我的身上,表現在我的臉上。如果他幫我化妝以后,節目的效果很好,那他也會因此有成就感。通過企業管理,員工的工作可以具有生產力,這樣,員工才會有成就感。
企業管理讓員工有生產力,也意味著企業可以保障員工就業。具體地說,就是企業應該越做越好,經營得越來越有效,從而使得更多的員工能夠就業,可以生存、生活。企業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在促進所謂的“良性循環”。
3. 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的第三個任務是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一個企業,不應該只想到自己的生存,而不考慮社會。比如說,如果心臟只是自己跳動,而沒有協助傳輸血液的功能,那心臟就沒有作用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最基本的關系,二者是無法分開的,就好比心臟跟我們的身體不能分離一樣。當然,現在有了人工心臟,但仍是特例罷了。
企業、組織和社會,這三者是根本分不開的。當企業出現問題時,當企業經營不善、管理不良時,直接受害的不只是企業,也包括整個社會。社會必須承擔企業由于經營不善造成的后果。比如說,現在出現了民工失業潮,這意味著很多農民工不得不返鄉。為什么?因為工廠倒閉了,所以他們回家了。從這里我們看出了什么?就是社會要承擔企業經營不善造成的后果。
這些倒閉企業的經營者可能會說:“我們很可憐啊!我們的公司倒閉了,我們的工廠關門了,我們是最可憐的,我們受到的傷害最大。”不是這樣的。企業經營不好,工廠關門,公司倒閉,受到傷害最大的是社會。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如果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員工和員工的家庭都會受到牽連。企業的員工本來要付房貸的,現在房貸沒辦法付了,甚至每個月的生活費也沒有了。這樣的連鎖效應是很恐怖的。
由于遭受了金融危機,美國有很多貸款購房的人現在連一毛錢都付不出來了。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們貸款購買的房子就會被收走了。美國政府看到了這種情況以后是怎么做的呢?美國政府要保護這些人。要不然的話,如果他們都走向街頭,以致產生連鎖反應的話,后果是不堪設想的。這樣,我們就看到了,如果企業沒有經營好,會對社會產生多么不利的影響。
德魯克常年擔任醫院的義務顧問,因此他提出一種觀點。他說:“企業就像什么呢?企業就像人體的器官。”的確如此,企業和組織其實都是社會的器官,如果這些器官不能發揮功能,就像心臟不能發揮功能,那么這些器官就會壞死,就會毫無作用。德魯克的意思是,按照這種觀點,企業生存的目的不是為了利潤,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發揮企業的功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能夠讓更多的顧客受益的產品或服務。
企業應該讓社會得到它的回饋,這是企業需要承擔的責任。具體地說,就是企業要對其所在的地方(包括社區、城市等)要有所貢獻。比如說,按時足額納稅,協助當地政府把公共設施建設好等。
企業的這三項任務,或者稱之為三種責任,是需要同時并進的,這三項任務也必須相互結合。說到底,企業應該談的是任務,用英文說叫“task”。可是現在大部分企業都在談什么?在談“mission”,就是使命。企業是營利的機構,但是企業的管理者應該知道,需要借鑒非營利組織的思維,用營利的經營手法來實現企業的目標。具體地說,就是從企業的使命出發,完成企業的任務,最終對顧客做出貢獻。非營利機構也是在明確使命的基礎上確定任務,但是用非營利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這樣的組織特別多。對我們國家來說,我們可能還在摸索,還在學習。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