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人民幣以超快速度大幅升值,很多人看不懂。與2004年1月相比,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已升值28.8%。人民幣長期升值是應該的,但升這么快是不正常的,隱藏著驚人的秘密。
要解開這個秘密,不妨先從海關總署公布的4月份進出口數據談起,今年1-4月的增幅分別為同比增長25.01%、21.79%、10.03%與14.7%。這些數據跟國外公布的數據差別較大,被視為貿易數據造假,引起了廣泛質疑。
大家對此質疑的依據是,從全球的角度看,雖然外需有所回暖,但其他國家外貿數據顯示,全球需求恢復并不顯著。金融危機以后,中國與韓國出口增速走勢從來都十分吻合,2012年兩國出口累計增速差基本維持在8%附近。但今年一季度,我國海關統計的出口好轉速度顯著快于韓國,兩國累計增速在3月份擴大至18個百分點。
問題出在哪里呢?答案在香港的貿易數據上。4月份內地與香港的貿易同比增長了55%,而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增幅則僅為12%;同時,內地對香港貿易順差為382億美元,而當月整體順差規模則僅為182億美元。
人民幣快速升值配合著一季度出口的顯著復蘇,背后潛藏有太多玄機。
在深圳關卡,當前流行著一種操作,叫作“保稅區一日游”,這是一種出口復進口方式的俗稱。加工貿易企業將所采購國內生產的中間投入品先出口香港等境外,再辦理進口手續。由于保稅物流中心等同于“境內關外”,所以企業不必到香港或者公海進行“一日游”,只需將貨物在保稅物流中心進行“一日游”,既節省了運輸成本又縮短了時間,而且手續簡單。
這種虛假貿易的好處是,對于上游企業,貨物進保稅物流中心就視同出口,可以立即退稅。而下游企業只需從保稅物流中心進口貨物,向海關以“加工貿易手冊”方式申報進口,就能享受進口料件免繳關稅、增值稅的待遇,大大縮短了退稅周期,加快了資金流轉。
虛假貿易在很多國家也都存在,但對于香港和深圳這么特殊的地區來說,在當前香港市場,如果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6.2的話,那么內地市場中,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則往往高于這個數,比如是6.25。在虛假貿易中,內地企業出口1億美元貨物到香港,將所得的1億美元在內地結匯,可獲得6.25億元人民幣,再將同一批貨物由香港進口回保稅區,而此時企業只需向香港支付6.2億元人民幣,于是在虛假貿易中,貨物的一進一出,企業可獲取500萬元人民幣的套利收入。在這個過程中,內地市場憑空增加了1億美元的外匯,也就是熱錢已經借道流入。
其實,匯差套利是一個全球性的套利方式,然而,在大部分地區,因為套利的及時性,市場本身會使得匯差在套利投機的平衡下趨于一致,套利會在短時間內消失。
但這種套利遇到香港和內地這么特殊的情況時,一切都變了。套利短時內沒有消失。內地與香港之間,巨大的資本管制差異,使得這一套利空間沒有被投機資本迅速抹平,反而越來越膨脹。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與內地的資本管制政策不無關系。簡單來說,內地限制境外資本的無序流入,而香港作為金融自由港,則沒有這種限制。近些年,無論是出于押注中國經濟崩盤準備低位接盤的外資,還是看好中國經濟增長的熱錢,無不涌向中國地區,然而受制于內地的資本管制,大量的資本滯留香港。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內地資本管制之下,外幣兌換人民幣的需求相比香港相對自由的兌換顯然低一個級別,這就造成了“人民幣在香港更值錢”的結局。
這種套利格局如果得到投機資本的活動,本將迅速消失,然而恰恰是資本管制的存在,套利格局不但沒有縮減反而進一步累積,在去年11月左右,內地與香港人民幣匯差拉大,催生出了匯差套利的需求。虛假貿易讓大量熱錢涌入內地,人民幣近期升值加劇與此有關,看來近期輿論高度關注的“一批貨物出口80次”的鬧劇不是沒有可能。
這種貿易項下的套利資金規模會有多大呢?如果以去年同期我國對香港的出口增速為正常值計算,今年有大約6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通過與香港的虛假貿易進入內地,接近出口總值的10%。
這只是一個推測數據,而從接近決策層處了解到,高層已開始關注廣東深圳等地近幾個月來“登峰造極”的對港貿易數據,并可能嚴查。
大規模熱錢圍城,甚至是伺機涌入的局面建立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之上。為此,中國資本管制在特殊的經濟時期是必須存在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中國金融市場的經濟安全。
但要反思的是,資本管制在外資洶涌面前雖然形成了中國經濟的防火墻,卻并沒有使這種圍城的趨勢減緩。外資借道涌入,是這種圍城趨勢中的必然結局,在嚴格查處相關企業的同時,國內也需要正視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
人民幣升值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為有計劃出國留學或旅行購物的國人帶來實惠,卻在嚴重擠壓出口商的利潤。不過,人民幣升值將有利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升級轉型,也有利于諸如境外投資、資本項目逐步放開等匯率市場化進程的展開,對企業的升級發展有長遠的意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