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發展思路日益清晰,即“短期穩增長、長期調結構”。
穩增長仍是中國經濟的關鍵和基礎。目前看,中國經濟呈現企穩回升態勢。一是進出口改善。7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19萬億元人民幣(折合3541.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8%,出口、進口同比增速相比6月份雙雙由負轉正,其中出口增長5.1%,進口增長10.9%;當月貿易順差1097.7億元人民幣(折合178.2億美元),收窄29.6%。雖然凈出口對上半年GDP增速的貢獻僅0.1%,但外貿對穩增長的重要意義無論如何不能低估,畢竟當前外貿依存度仍高達50%左右。7月貿易指標表現超出CYE預期,雖然有一定的基數原因,但人民幣升值步伐的放緩、資金緊張局面的緩解也有助于外貿的恢復,同時外圍經濟環境的改善也促使中美、中歐貿易增速回升了10個百分點左右。政府上周出臺了支持貿易的12條舉措,增添了對貿易陸續恢復的期待。二是通脹隱患有所緩解。7月份CPI并未像此前市場傳聞的那樣突破3%。7月份CPI食品環比為零,其中漲幅較大的分項是蔬菜和豬肉,環比分別為2.2%和1.7%,不過漲勢總體溫和,并未超出預期。
在此基礎上,新一屆政府將助推經濟升級的抓手直接交給了市場,讓其在“政策引導”下獲得更多的“自主權”。這種新經濟思維,將前所未有地激發市場各方的參與積極性與活力。
互聯網金融領域成了最顯著的試驗田。余額寶推出,微信5.0開始商業化拓展,財付通單挑支付寶,你追我趕,一日千里,虛擬世界正迅速向傳統金融全面延伸。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促進信息消費,并提出要實現“十二五”后三年信息消費規模年均增長20%以上,這意味著到2015年,我國最終信息消費規模有望超過3.2萬億元,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互聯網金融被視作促進信息消費的一個最重要支點。
面對余額寶為代表的網絡理財方式的興起,中國銀行業注定煎熬,“存款搬家”在所難免,闊別多年的存款大戰硝煙四起。銀行更需通過加大發行理財產品力度來度過難關。來自日前召開的銀監會年中工作會上的消息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到9.08萬億元。2012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為7.1萬億元;根據這個數據,2013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加了近2萬億元,增幅高達27.89%。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未來若銀行存款利率放開,對目前主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將是更大的沖擊。這意味著銀行理財業務必須加快轉型步伐,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逐步從攬儲工具轉變為真正的財富管理工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