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民營經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正面臨以“城鎮化、信息智能化和海洋經濟”為主導的戰略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營經濟群體能否把握機遇,實現快人一步、先人一步,其核心就是需要建立起以創新為主要特征的競爭機制。而恰恰是這樣,也倒逼著民營經濟由創業競爭向創新競爭的跨越。
正如有關學者所說,創新的前提是自由尤其是思想自由。當人們思想禁錮時,所謂創新就不可能出現。因此,我們要實現由創業競爭向創新競爭的跨越,首先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再一次“松綁”。
歷史地看,創業競爭解決了民營企業由初創到發展初期乃至發展過程中的生存問題。當下的經濟新常態,伴隨著變革和創新的不斷深化,要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是引領發展的前沿,就必須進一步確立民營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民營企業加快實現向創新競爭的跨越。而創新競爭的內涵,則主要包括戰略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等內容。
戰略創新,確立前瞻意識。
戰略創新,就是要有超前、前瞻的企業戰略規劃和布局。民營經濟由于歷史和體制等因素,在經歷發展初期的積累后,大都已喪失后續發展的動力。因此,對真正致力于打造百年基業、可持續發展的民營企業而言,其戰略規劃不會僅僅是兩年、三年,而必定是面向未來五年、十年乃至更長時期。
誠然,民營企業最大的優勢是產權明晰,動力強勁。但是,如果固執一端,就會轉向另一面,即產權封閉、勢單力薄。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許多民營企業趨利避害,開始進行資產重組、資源整合,有的聯合組成股份公司,有的改制上市,這就是戰略創新。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前瞻意識越來越重要,必須學會產權開放,愿意跟人合作,通過整合資源達到效益最大化。
管理創新,夯實發展基礎。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民營經濟的地位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民營企業作為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踐者和受益者,其管理創新是一個日久恒新的課題。管理創新不僅是民營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民營企業在未來發展中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的具體體現。
現在,互聯網經濟風生水起。民營企業在管理實踐中,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促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良性互動,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相得益彰,都是創新競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考驗著廣大民營企業家的智慧和魄力。
技術創新,奠定新一輪競爭優勢。技術創新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是永續的。源于生存和發展的壓力,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愿望和動力很強。但是,一直以來,由于受到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束縛,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面臨著資金、成本、激勵機制滯后等問題的影響,導致普遍陷入“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的困境之中。
許多民營企業對技術創新是“有動力,缺實力”,不得不給人家貼牌,真正能自主研發的則很少,缺乏定價權。所以,民營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就必須通過制度變革,能配置到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逐漸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另外,民營企業也不要把創新看得過于神秘,對于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來說,只要在某一點或某一環節上形成自己的特長,并將此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一種不可小視的創新。
我認為,民營企業一定要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技術創新路徑,在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內開展技術創新并有所突破和建樹。大多數成功民營企業的做法,主要包括聚焦專業領域實現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依托產業集聚開展合作創新等。以富通集團的技術創新為例,我們一直走在中國光通信技術創新的前沿,聚焦在專業的光纖預制棒領域內技術創新,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十年磨一劍”,最終成為中國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光纖預制棒全合成技術的企業。
當然,面對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期的重大挑戰和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處于孕育期的重大機遇,民營企業要向創新競爭跨越,還需要從國家層面來制定和規劃國家的創新戰略,即站在國家層面上鼓勵社會各方面的創新,包括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社會治理創新等,真正形成全民創新的濃厚氛圍。只要全社會確立和弘揚“創新至上”、“創新為榮”的價值觀,那么廣大民營企業一定能在創新競爭的偉大實踐中更有作為。
(作者系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富通集團董事局主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