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眾籌有兩大核心屬性:大眾參與,直接貢獻;因籌而生,為籌所有,一切與股權無關的眾籌都是耍流氓。然后才可以分析和設想未來眾籌的玩法了。
在談未來眾籌怎么玩之前,首先我們要統一一下意見:眾籌有沒有未來?會不會像偷菜那樣,偷著偷著就沒了;會不會像網絡聊天室那樣,聊著聊著就沒了;會不會像團購那樣,團著團著就變成雞肋了? 一、預見眾籌,未來首先必須正確認識眾籌 眾籌要想不死掉,不管是防止被一窩蜂糟蹋死,還是防止因價值喪失而被取代掉,關鍵是不能跑偏。 跑偏,往往是我們沒有理解眾籌的核心屬性,做著不明就里或者不得要領的事。 我不妨來舉個實例檢驗一下,假設我們現在在座的一百多號人,都需要今天晚上從北京乘飛機去深圳,關于團體購買飛機票,有以下四種情形: 第一種,大家一起去攜程網上購買21:35的同一趟航班飛機票,是不是眾籌? 第二種,因為要買這么多張票,我們選派一個代表,去跟航空公司談團體票價,甚至談成一個團購產品,是不是眾籌? 第三種,有旅行社把這趟飛機的機票包下來,我們大家AA旅行社的包機費,這趟飛機只拉我們,是不是眾籌? 第四種情形,現在今晚所有的機票都售空了,我們又必須要今晚去深圳。我們就去跟深圳航空談,專門為我們加飛一趟臨時航班,咱們吃過飯后凌晨2:00出發,只為我們這么多人飛行,是否可以加人或者中途停靠由我們決定,本航班的相關權益我們與航空公司約定清楚,專機的費用由我們大家湊出來,是不是眾籌? 這四種情形,都有人舉手認為是眾籌,也有人都沒有舉手,足見對眾籌眾說紛紜但還是莫衷一是的。 在我看來,只有第四種情形才能算是眾籌。為什么前面的三種就不是眾籌呢?不也是網上一起買嗎,不也是AA制嗎,不也是團體合購嗎?因為只有第四種情形才符合下面眾籌的兩個核心屬性。 二、眾籌的兩大核心屬性 第一個核心屬性:大眾參與,直接貢獻 眾籌應該是公眾可以參與的。公眾也并不是說每一個網民,而是指面向社會公開征求參與者,可以對參與者提要求設標準,只是并不確定到底誰會來參與,誰會參與多少,會有一個認籌的過程。這是為什么許多線下的合伙投資行為不能算是眾籌,因為他們參與人特定或者已經內定,并沒有一個公開征集參與者的過程。 公眾的參與應該是直接的,Peer To Peer的,而無需通過中間層、中間商、代理人。每一個參與人應該是直接面對眾籌項目進行參與的選擇。凡是經過了每三方轉售的產品銷售行為都不該是眾籌。這是上述的第三種情形為什么不能算眾籌的原因,因為中間經過了旅行社,所有的權益我們是對中間代理人的。同樣那些批發、轉售、京東商城的電子商務不能算是眾籌,不是P2P點對點的。 參與者的貢獻,可能是出資,也可能不是出資,但是非出資的貢獻一定是能夠轉換成資金價值,或者轉換成節約項目直接成本。眾籌可以是籌資、籌智、籌資源。 大眾的直接參與和P2P屬性,使人們對眾籌的認識與生俱來披上了民主、草根、平等、透明的光環,所以當下很多人特別熱乎于眾籌,暢想暢談眾籌。也因為大眾參與、直接做出決策,故需要一個項目展示、集合聚結的系統與機制,稱為眾籌平臺,眾籌這個概念的興起,就是從Kickstarter.com、Angellist.com這樣的平臺推出而開始的。 第二個屬性:因籌而生,為籌所有 眾籌的項目,應該是因為眾籌成功才能誕生,項目所產生的價值與產權歸眾籌貢獻者所有。 如果一個東西,本來就已經存在了,不是因籌而生,眾籌不是參與它的生成過程,而只是把產品銷售給公眾,根本不能算是眾籌。前面所說的第一種、第二種情形,就是因為這條不符,不能稱為是眾籌。 比如說有一個創意項目,向公眾籌集支持,預售款形式也好、微股份形式也好,只有眾籌成功了,結合了大家的貢獻,才有機會創意變成現實,這種是眾籌。一個創業階段的公司,面臨著新的發展目標,需要資金投入,拿出一部分公司股份出來出讓,公開募集參與者,這種也是眾籌。 因籌而生,為籌所有是區別許多偽眾籌的尚方保劍的試金石!比如說網上賣團購的商品,只是一個商品銷售行為,根本不是“因籌而生”,不能說是眾籌。一些打著眾籌的旗號進行廣告、推廣、營銷、鉆營的人,一切不出讓產權的純粹分解銷售的行為,都不是眾籌,最多只是團購的翻版,借著眾籌的話題和傳播影響力,搞的是營銷推廣的事。 正是因為這條認識,我曾經公開地表示,一切與股權無關的眾籌都是耍流氓。我們搞云籌就是只關注股權眾籌。 三、未來眾籌的玩法趨勢 把握了眾籌上面的兩個核心屬性,就可以來分析和設想未來眾籌的玩法了。 1、 綜合眾籌平臺格局待定 眾籌從互聯網應用上而言,并非一個復雜的系統。任何一個互聯網應用,都終將是贏家通吃一家獨大的,相信眾籌平臺經過多輪拼殺和競爭后,也會是剩者為王的局面。當前在位者無論是天使匯、眾籌網、大家投,還是即將上線的云籌,誰將會最終勝者,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跡象。眾籌的核心屬性都還沒有被統一認識,眾籌的核心競爭在哪里恐怕也是未可知的,因此現在來預見誰會成為王者還太早了,有待行業的格局演變。 眾籌業務的業內競爭,也許不僅僅是在當前這些專業應用平臺之間進行,真正叫大平臺的,還是掌握了用戶入口的BAT(百度、阿里、騰訊),只要哪里有機會,他們一般是不會缺席的。可以預見,未來他們也將是眾籌的重要成員,甚至跳出來獨執牛耳。 2、垂直眾籌大放異彩 面向大眾,也并不表示人人參與。眾籌無論是籌的資金、智慧、資源,都只會掌握在某些人手中,如果不是因為稀缺,又何必要籌集呢?特別是某些專項資金,專門的知識與智慧,獨特的資源與貢獻,都將會向特定的群體、圈子進行募集。未來眾籌的應用領域會五花八門,無所不入,文化創意、影視、音樂、工藝、小說、動漫、游戲、硬件、服務、房產、海島、權益、團隊、組織,都可以去眾籌,而各行各業有各自的門道,有各自的思維視角和商業邏輯,有各自的交流語境和評判標準,所有垂直眾籌都要去研究所在行業的獨特業務邏輯和業務流程,否則,只是一個應用分類的話,就會是綜合眾籌平臺的下酒菜。 就象分類信息網站,如果只是發布一些基礎的通用信息項,58同城這一綜合門戶就無所不包了,但是具有獨特業務邏輯和業務流程的一些垂直領域,比如招聘、房地產、理財,就會產生垂直的業務門戶,58想吃也吃不了的。 3、 微組合機制更加強大 眾籌的魅力,很大承諾上是在于可以集合組織起大眾來參與的機制與系統(注意,不是指面向大眾做營銷),一筆融資100萬元一個專業投資人搞定,這里面是不需要什么集合組織能力的。一筆投入100萬元,100個人出資聯合搞定,就需要強大的集合組織機制與系統,來保障權益的平等與監督執行,并且進行職能分工。一筆投入100萬元,讓成千上成萬的人來參與,五毛八塊錢都可以參與的話,更細的參與顆粒,考驗的更是組織機制與系統了。 眾籌做為一種股權籌資的形式,最大的優勢在于把專業的價值判斷、投后管理工作與財務投資工作分開,從而實現分功協作與集合管理。眾籌的未來,有機會解決五毛八塊錢的參與和權益確定,就意味著分工更細、集合程度更高、協作性更強,那么未來眾籌的形態上會更豐富,當前的眾籌(基于互聯網),即將的云籌(基于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和云資源),未來的微籌(更小的份額,更微的出資,更廣泛的參與),都將各領風騷。 4、眾籌走向服務化 與P2P網貸比較起來,網貸從投資人把款放出去,到把錢收回來,一筆業務才算結束。眾籌呢,目前來看,好象各家平臺都是幫著把錢籌到,活兒就結束了。創業項目籌到資,其實只是第一步,如何幫助融到資的創業項目成長,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提高投資人收益機會和比率,才是眾籌最需要面對的。眾籌的流程,從籌資開始,要到退出才結束。正因為這樣,我認為股權眾籌在本質上就是創業服務。如果眾籌平臺只是一個幫創業者和投資人對接的信息平臺,那一定會歇菜。云籌正是想借助創業津梁多年來在行業內創業輔導和天使投資的優勢,為眾籌項目提供創業服務,去互聯網信息揍合化,走創業服務,幫助眾籌項目成長。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