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煤老板”到IT先鋒,投資重型卡車、液晶電視制造,轉型“制造業的服務業”,入行風險投資挖掘低碳商機……截然不同于和“炒”字相連的浙江資本,我們所展示的這些浙商怎么看都是“2.0版”。
他們已經完成了財富的初始積累,他們所要做的是超越“為己致富”的創業夢想,在財富的創造與使用上力爭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正如上周末,總理回答萬千網民的:做大社會財富“蛋糕”特別要注重轉變發展方式。
企業家群體的一舉一動,已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價值判斷。山西、迪拜、海南……一個“炒”字遑論浙商,是一葉障目,但也足以警示,拜當年“四千精神”所賜的浙商資本,不應當盡數成為虛擬經濟中呼來嘯去的熱錢。
錢往何處去?在致力于改變中國經濟目前存在的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內外需市場結構等諸多不均衡中,依然存在難得的政策機遇和巨大的市場空間。緊隨中國經濟在“調結構”中沉穩前行,浙商亦將再造自身的輝煌。
58億資本流向創業投資
創業投資(VC),又稱風險投資,是私募股權投資(PE)的一種,指對創業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期所投資創業企業發育成熟或相對成熟后,主要通過股權轉讓獲得資本增值收益的投資方式。
作為一條多元化融資渠道,近年來創投在浙江省發展較快,目前省本級及杭州、紹興、衢州等地均設立了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據統計,截至2009年末,全省備案的創投企業已達67家,總資本58億元。此外,浙江省還設立了總額50億元的浙商產業投資基金。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創投資本除了投向有增長潛力的傳統制造業外,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是最為熱衷的投資領域,占比達70%左右。
創業投資分有限合伙人(LP,即出資人)和普通合伙人(GP,即資金管理人),其投資運作方式是投資公司投資于創業企業或高成長型企業,占有被投資公司的股份,并在恰當的時候增值套現。通常創業投資公司只投資于還沒有公開上市的企業,他們的興趣不在于擁有和經營創業企業,而在于最后退出并實現投資收益。
陳越孟的風投人生
當中國創投行業發展歷經十個年頭,本土創投機構的總體募資規模和投資規模實現彎道超車,雙雙首次超過外資創投機構時,后起的浙江本土創投機構愈發引人注目。不僅僅因為浙江民資的豐沛,更在于浙江創投人以精準的投資眼光和嫻熟的資本運作技巧,開辟了浙商資本的新流向。
農歷正月初七,虎年春節后首個工作日。一縷陽光透過公元大廈的玻璃幕墻,靜靜地映射在陳越孟那寬大的大班桌上,上面放著兩份有關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的計劃書。
身為浙商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掌門人,即使是春節也沒得空閑。“喏,這就是我們眼下在做的。”陳越孟輕拍了一下計劃書說道。一旁的會議室里,公司的投資管理團隊討論熱烈,陳越孟雖沒有與會,但他清楚,大家在謀劃、議論什么——浙商創投虎年一開年就發起成立全國首個以低碳經濟產業為投資方向的創投基金。
這樣忙碌的情形,自公司成立兩年多來已成了家常便飯。
獨享一家,
不如分享十家
算上3月份將正式成立的浙商諾海低碳基金,浙商創投管理的投資基金已達6支,資金規模超過18億元。對一位創投界“二年級新生”而言,這樣的擴張速度無疑有些驚人。
但在陳越孟看來,這其實體現了浙商創投固有的一種運營節奏:既講求速度與靈活性,又嚴格按照程序走。無論是作為母基金的浙商創投基金,還是浙商海鵬創投基金、錢江浙商現代服務業基金,乃至設立不久的北京浙商基金和浙商嘉;,均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剛及不惑之年的陳越孟,屬典型的二代浙商。母公司惠康集團是一家有著38年歷史的民營家族企業,主要從事家電制造。如果他樂于守成,愿做家族企業的傳承者,相信過日子絕無問題。但不安分的他,偏偏選擇了一條高風險的創投之路。
陳越孟說,自己萌生做創投的想法始自2007年9月,主要基于兩層考慮:首先,傳統制造業增長已觸碰到“天花板”,在要素成本不斷上漲的情形下,企業利潤增長空間越來越有限,而轉型升級也非朝夕可至,發掘新的商機勢在必行。其次,從大環境來說,當時創業板推出在即,正是做創投的好時機。當然,最讓他心動的是,做創投,可通過資本和經營理念的注入,去分享被投企業成長帶來的收益。
“一家企業做得再好,你也支能從一家企業中分享成功。做創投不一樣,支要眼光精準,你就可以分享10家乃至更多企業的成功。”陳越孟給自己的創業沖動下了這樣一個注腳。
靠著惠康集團及6年政府機關工作累積的人脈,陳越孟在圈內一擺明想法,就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熱切呼應。于是,一切順風順水。從萌生想法到成立浙商創投,支花了45天,首期資金管理規模即達10億元,12家股東中除惠康集團外,還包括了傳化集團、喜臨門、濱江房產、紅石梁等知名浙企。
寧可錯過,
不可投錯
浙商創投的“大旗”豎起來了,但陳越孟深知腳下的路并不好走。不僅僅因為初來乍到的陌生,更在于創投高風險集聚的行業特征。
陳越孟的理解是,創投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涉及證券、法律、財務、行業分析、獨到預測等多個環節,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才組合、一定的資金規模、較好的品牌與美譽度及嚴謹規范、靈活高效的運作體制。所以,“創投不是人人都能做,也不是有錢就能做!彼f。
華數傳媒(即原來的華夏視聯)堪稱是浙商創投一項投資杰作。作為國內最領先的互動電視平臺和運營商,其增值前景格外誘人,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所以,陳越孟從初始接觸到拍板投資,支花了短短的20天。
別看這個項目是“速戰速決”,用陳越孟的話說,決策不僅不草率,相反很嚴謹,完全按浙商創投固化的五步投資決策流程來操作。他說,不管項目大或小,傳統或新興,在浙商創投都必須按制度操作,我們的創投理念是“寧可錯過,不可投錯”,支有這樣,才能把投資風險最小化。
浙商創投的五步投資決策流程可謂環環緊扣:一是投資經理發現、挖掘項目,隨后對目標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成長性、盈利能力、團隊、財務狀況等綜合要素進行分析,出具分析報告;二是依據目標企業的投資價值,上交公司項目委員會審核,由5名成員組成,一半通過才算過會;三是遞交公司主要負責人,由其結合投資因素綜合評價,決定是否遞交投資決策委員會;四是由7人組成的投資決策委員會過會,遵循兩個2/3的原則,即投資決策委員會要超過2/3的委員到會才能開,關于項目投資決策要超過2/3的贊成票才能過會;五是由會計、律師等組成的盡職調查組進行盡職調查,最后正式進入投資程序。
陳越孟表示,支要嚴格按制度辦事,即使出現分歧,也很好解決,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尤其是在投資決策委員會這一環節。當然,全部程序走完,最終沒有投資的項目也有。因為現在風投的機會很多,不是每個意向項目都必須投錢。
正是靠著一絲不茍的制度化保障,浙商創投掌管的基金“盤子”越來越大,投資節奏也越來越快,但令陳越孟欣慰的是,到目前為止無一失手。自2009年起,浙商創投就已按平均一個月投一個項目的節奏穩步投資,截至今年初,已投資16家企業,總投資超過5億元。項目源相當豐富,既有風電、核電項目,又有環保污染治理項目,還有文化創意產業等項目。陳越孟坦言,浙商創投很快就將從“播種期”進入“收割期”,投資回報前景可觀。
從低碳經濟中
發掘商機
翻開浙商創投的企業形象冊,其創投路徑一目了然:投資于品質優良、成長潛力高于平均水平、現金流量好、穩定成長的中小型已進入輔導期的未上市公司股權;靈活投資部分投資于具有爆發性成長潛質的小型公司股權。
個中的潛臺詞更豐富。據陳越孟介紹,浙商創投的投資配比基本上是50%至60%投資偏后期,即Pre-IPO(企業上市前)項目;20%至30%投資中期,即擴張期企業;10%投資種子期,即初創型企業。貫穿始終的兩條投資主線——現代服務業與低碳經濟產業,則顯露出其投資行業偏好: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媒體、數字多媒體、軟件、文化教育產業等一一在列。
不過,虎年有望成為浙商創投的“低碳投資年”。眼下,除了2億元規模的浙商諾海低碳基金已基本募集完畢外,陳越孟與他的團隊正在為籌劃成立另一支低碳基金——中能綠源低碳產業投資基金而忙碌。據透露,這支低碳基金主要面向國家大型機構,分3期完成,設計募集總規模為50億元。
能運作這樣的投資大手筆,與陳越孟超前的意識密不可分。在他眼里,低碳經濟儼然是一座創投的“富礦”:“我們前兩年在低碳經濟概念尚未風生水起時,就已在接觸、投資這些項目了!贝_實,浙商創投已投資在手的核電管道、風電配套設備制造、風污染治理、智能建筑等項目,低碳“含金量”成色十足。
說到低碳經濟的投資“錢景”,陳越孟更顯興奮:低碳經濟細分行業多達388個,高碳改造、低碳升級、無碳替代等領域無不蘊含著大量的投資商機——就看你有無本事去發掘,把商機變為實實在在的回報!
“天使投資大哥”劉曉人悲情出局
創投不僅能帶來高額回報的喜悅,同時也潛伏著極高的風險,稍有不慎便會釀成悲劇。
有“民間創投第一人”、“天使投資大哥”之稱的紅鼎創投董事長劉曉人就不幸成為悲劇的主角。2009年6月10日,劉曉人因涉嫌集資詐騙罪被公安部門批捕。而之前的5月5日,他就已為躲債而投案自首。
案情隨之浮出水面:據當地政府初步統計,劉曉人有近2億元的集資金額無法按時償還,其債權人覆蓋了德清、杭州、寧波等地。
“昔日鼎盛,今日落魄”,仿佛成為劉曉人悲情出局的一句讖語。
在創投江湖上,劉曉人可謂大名鼎鼎。盡管其規模不算大,運作資金約3000萬元,卻是浙江首個由自然人出資成立的民營創投公司。
誰都沒料到,3年后,紅鼎創投會深陷債務泥淖,劉曉人自己更是由此身陷囹圄。
紅鼎創投到底怎么了?
據了解,幾年來,紅鼎創投投資了螞蟻網、愛尚網、青銅網絡、茶易小鋪茶葉連鎖店等項目,總投資約2000萬元。如果只專注上述業務,投資再不順,最壞的結果也只是把3000萬元資金賠光而已。但很不幸的是,在成立紅鼎創投前,劉曉人就已暗中涉足民間借貸,成立創投公司并打出知名度后,又未及時收手。自2008年底以來,不少借貸企業資金極度緊缺,根本還不了錢,最終造成劉曉人的資金鏈斷裂。
至此,劉曉人萬劫不復。
劉曉人倒下所激起的波瀾,在創投界久久未能平復。不少業界同仁反思后認為:劉曉人涉足高利貸暫且不說,他的創投思路看來也很成問題。做創投的錢,怎么能向民間借貸呢?創業投資的周期極長,通常需好幾年后才能退出獲得回報,借高利貸去做創投簡直形如自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