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復制、抄襲文化甚至超過了互聯網,一個新版本的產品剛上線,24小時之內必定會有同行將創新復制過去,為了讓自己的產品保持新鮮度,我們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開發習慣:每一次產品更新都將創新性的內容分成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發布并被人抄襲后,馬上將第二個版本放出去,這也是無奈之舉。”業內人士姚鴻無奈的說。
IT商業新聞網了解到,隨著 Draw Something 與 Instagram 分別被 Zynga 和facebook 高價收購,讓人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App商業模式的巨大價值,這種獨特的產品正越來越成為投資者追逐的對象。
然而,App這種商業模式能否獨立運行,則還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如果沒有被收購,Instagram 將如何實現盈利?投資者如何才能從它的巨量用戶中獲得投資回報,這些都是Instagram并沒有回答的問題。
IT商業新聞網了解到,移動應用除游戲以外,大規模盈利的應用類型還未出現,而出高價收購的公司除了看重其用戶規模外,也更多的是出于市場競爭的戰略防御性行為。
對于投資方來說,如非收購,則很難迅速退出。戈壁創投合伙人童偉亮表示,當企業發展不太容易找到商業模式形成營收規模時,并購也是一種很好的退出方式。
再看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多家創投在2010-2011年展開的撒網捕魚式投資,已經造就了一批融到A輪或B輪,但尚未找到商業模式距離上市退出遙遙無期的公司。這些創業公司的項目在資本吃緊、融資無望的現實上,能否有望通過高價并購實現投資人的成功退出呢?
對于這一問題,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直言:國內這些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公司很多是無營收,無商業模式,無資產的“三無”公司,收購價值并不大。對于互聯網巨頭騰訊、百度等公司來說,抄襲一個產品的成本遠遠低于收購,在這種情況下,巨頭們會迅速復制而不會去收購。
清科投資總經理葉斌也表示,去年就在國內看到了類Instagram的應用,但看了十幾款后發現:他們的用戶規模和產品體驗都相差無幾,嚴重的復制抄襲已降低了其被收購的價值,因此最終都沒投。
葉斌同時指出,如果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內出現并購的話,應該會出現在手機游戲領域。他認為,目前國內在IOS平臺上月收入過百萬元的公司已經有幾家了,游戲行業出現一些整合的機會,是不難想象的。而在其他移動互聯領域的細分領域,大部分創業都處于積累用戶階段,而做用戶就需要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至于何時能轉化成現金收入,尚需要一個觀察的過程。
易觀國際分析師CYE齊劍哲分析指出,目前發生在移動互聯網的復制和抄襲行為,已經超過了互聯網,這對于處在二線地位的公司來說,無論是獲取資本青睞還是高成本的移動互聯網人才,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如果新的資本引不進來,而又無人收購,很大一部分移動互聯網公司將會活在“剃刀邊緣”——面臨被清理出局的危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