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唯冠在各地開始申請下架iPad產品,蘋果和深圳唯冠之間關于iPad商標使用權的爭議進一步升級。一個iPad商標,引發了一場“血戰”,也引發了眾多業內人士和網友的圍觀。這場爭斗最終將如何結局,蘋果的前途會否因此受到影響,不僅成為廣大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成為國內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名專注研究和服務企業的管理咨詢專家與培訓師,劉杰克老師在上周接受新華社和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訪問時也就ipad商標權之爭事件發表了相關意見,現將主要觀點與讀者進行分享。
一,蘋果平靜應對,似成竹在胸
蘋果唯冠ipad商標爭議案一審后,深圳唯冠擺出一副不告倒蘋果誓不罷休的態勢,開始向全國多個省市工商部門起訴蘋果iPad侵權,全國已經有20多家工商部門介入調查iPad商標侵權案。2月14日,深圳唯冠又提出要求中國海關禁止蘋果公司iPad產品的進出口。
面對唯冠持續的進攻和頻頻的隔空喊話,蘋果完全不予理睬,直到最近才發表了一份簡短聲明進行回應,聲明指出多年前蘋果就已購買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個不同國家的iPad商標權,指責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大陸部分的協議,并稱香港法院已支持蘋果,而在中國大陸的訴訟仍在進行。iPad商標案,過去業內普遍認為蘋果自身確有疏漏,沒有及時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此聲明一出,大眾的矛頭轉而紛紛指向唯冠。
雙方爭議的焦點一直聚焦于授權方的臺灣唯冠是否有權代表深圳唯冠處理iPad在大陸的商標。從蘋果近日發布的香港法院的相關文件及與唯冠溝通的函件來看,它與唯冠交涉意在全球商標(含中國大陸)。臺灣唯冠和深圳唯冠都是唯冠國際的子公司,不管當初簽約的主體是誰,但唯冠控股、唯冠電子和唯冠深圳都明顯處在唯冠首席執行官楊榮山的控制下,函件同時指明深圳唯冠全程參與了當初的交易。我們看到,這一事件已經超出了常規商標保護的范圍。
根據劉杰克老師原創培訓課程《營銷三維論》中的品牌論,如果在中國發生過多類似IPAD商標權事件的話,不僅無助于幫助我們建立起品牌大國、知識產權大國的地位,反而會讓外人覺得中國是一個充滿陷阱、缺乏商業道德的地方,而這最終將傷害國內真正有抱負的企業和企業家,這就如同個別中國概念股造假最終拖累了整個中國概念股的估值、甚至使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一度變得很困難一樣。
蘋果也深知,深圳唯冠自己使用iPad商標是毫無意義的,一定是賣給蘋果,深圳唯冠借一審勝訴的機會,向全國各地工商部門去舉報,實際上是只是為了給蘋果壓力,以達到抬高收購價格的目的。劉杰克老師認為,從面對如此危機之時,蘋果公司沒有任何驚慌失措,一如既往保持著平靜的態度而言,這份姿態更像是蘋果自信不會輸掉官司的表現,或者早已準備好了解決方案。
二,即使敗訴,蘋果前途不會因此受任何實質影響
蘋果能夠如此氣定神閑,想必是對官司勝敗兩種結果都進行了仔細的評估。一方面,蘋果認為根據之前雙方往來的文件,法院二審時理應支持蘋果獲得ipad商標權。另一方面,即使敗訴,蘋果也無非面臨三種結局: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使用新商標或與唯冠低價達成交易。表面看來這三種結果都會給蘋果帶去不少的麻煩,但其實此次危機并不會給蘋果帶去任何根本性的威脅。
雖然我們自己一再放大中國市場對蘋果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根據蘋果的財報顯示,其2011年自然年度全球總營收為1278.41億美金,而同期蘋果在整個大中國地區的營收為130億美金,大約占蘋果全球營收的10%,如果僅算中國大陸地區的話,營收所占份額的顯然低于10%,遠非網上所傳的16%的比例,16%這一數據其實是針對不含日本在內的整個亞太區而言,這點在蘋果的財報上有明顯的說明。而按產品分類營收,iPhone仍是蘋果的主要收入來源,約為50%左右,而iPad所占比重約為20%。按此計算,在中國大陸地區,2011年度iPad給蘋果帶來的收入僅占蘋果全球總收入的1-2%之間,中國地區iPad的銷售并不會對蘋果全球龐大的市場造成實際的影響。更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對于iPad而言,水貨也一直是熱銷渠道,在大陸暫未上市時,高價格的水貨可謂是滿足了很多消費者的嘗新欲。如果iPad在大陸停售,水貨渠道自然會上升,并不會影響蘋果獲取相應的利潤,所以是否在中國市場停售iPad,對于蘋果基本上構不成實際的影響。
或者為保險起見,蘋果根本無需在中國大陸停售平板電腦產品,其只需要將ipad換成一個別的商標,以其目前的銷售勢頭以及其深入人心的形象來看,其銷售量也不可能受到多少影響,依舊會繼續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因為iPad的熱銷本身源自于蘋果的品牌魅力與創新產品,商標與其出色的產品本身相比只能是微不足道了。劉杰克老師認為,蘋果產品本身才是其消費者購買的根本動力,消費者喜歡的是蘋果的產品,而非iPad這個名字。有網友提出,憑蘋果現在的影響力,那怕生造個火星文的商標,也不消一周就傳遍全球,大把人帶帳篷、面包去排隊。雖然這僅是一句玩笑話,但蘋果的強勢地位卻可見一斑。
當然,蘋果如果敗訴,除在中國大陸地區停售IPAD或將平板電腦改名外,其實更大的可能性是以較低價格與唯冠達成和解。據知,深圳唯冠曾是全球著名顯示器制造商,受金融危機影響損失慘重,手中的iPad商標權幾乎已是它“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目前其流動負債凈額28.7億元,38億元貸款逾期未償還,對銀行的負債大約11.45億元,位于深圳的廠房也已是“滿目瘡痍”。根據唯冠目前的情況,唯冠取得iPad這個商標并無實質意義,作為一家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倒閉的公司,唯冠也只是想及時獲得賠償,它要的也只是錢,漫長的訴訟它也拖不起。深圳唯冠看似贏了一審,又是向法院申請禁賣令,又是向工商局舉報,但其實自身自顧不暇。公司只剩下iPad商標最值錢,所以一方面當然不會對iPad商標這么輕易放手,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盡快與蘋果達成和解,把iPad商標賣個好價錢才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唯冠老板楊榮山近日頻說不會“獅子大開口”進行要價,想必其自己也認為之前代理顧問所報的100億人民幣或20億美金的交易價格只是一句口號,雖然100億人民幣的賣價對于擁有近千億美金現金儲備的蘋果而言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即使蘋果敗訴,iPad改名,甚至退出中國市場的結果都不太可能出現。畢竟中國市場巨大,市場潛力不可限量,蘋果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可以給其帶來收益的市場。而對于唯冠來講,如果蘋果采取拖延戰術,將令債務纏身的深圳唯冠顯得更加吃力。和解將令雙方都受益,但由于雙方處于完全不對等的談判地位,所以此和解價格勢必將保持在較低水平。
三,蘋果股價將依舊堅挺,投資人可繼續HOLD住
劉杰克老師認為,此事件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蘋果股價的上升趨勢,這一點從最近蘋果股價在爭議聲中不斷創出新高即展露無遺。即使近期蘋果股價可能出現一些大幅波動,也是完全正常的。近三個月來,蘋果的股價由363.32美金的低點上升到526.29美金的高點,如此的大盤股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巨大漲幅,即使沒有IPAD事件技術上也應該稍事休整一下。這就象一個人走路走得太快太久,就必須駐足休息一下才能走的更穩更遠的道理完全一樣,相信稍事休息會讓蘋果的走勢更為健康。
作為長期投資人,筆者不會因為這類短期風波拋售任何蘋果股票,因為影響公司股價的根本是其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蘋果真正的風險在于停止創新,其產品和品牌被別的新興品牌,比蘋果更酷,更新,更有吸引力的品牌所取代,有這樣的新品牌涌現的那一天,才是蘋果股票到頂的時間。
而就目前來看,蘋果iPhone依舊是智能手機市場的超級巨無霸,任何試圖在智能手機市場挑戰蘋果iPhone的廠商將很難全面撼動蘋果,也許在某些方面蘋果iPhone有它的軟肋,但一旦放置整個市場全面衡量,蘋果iPhone似乎又無懈可擊。而iPad市場更是被蘋果壟斷的市場,其在平板電腦領域的出色表現甚至影響到了筆記本市場產品的銷售。而在一些新的市場,蘋果也基本所向披靡。但蘋果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只要這市場是零和游戲的狀態,就隨時可能有其他玩家拿出偉大的產品和營銷策略,一舉顛覆其地位。在后喬布斯時代,蘋果如何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將決定其未來的發展走向。當然,目前顯然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公司有實力做到這一點,還沒有任何品牌可以撼動蘋果的霸權地位,所以投資人可以堅定信心,繼續與蘋果同行。
綜上所述,劉杰克老師認為,對于此次“iPad”商標權風波,即使是最壞的結果,也不會對蘋果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蘋果退出中國市場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蘋果敗訴,雙方也會最終以一個較低的價格達成和解,而此次的短期危機也無法撼動蘋果在全球電子科技產品市場的領袖地位,其股價將依舊處于強勢上升態勢。IPAD商標權爭戰事件將不構成對蘋果的任何實質性影響,蘋果仍將繼續行走在王者之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