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國企業家都在探討企業經營的秘訣,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長效的機制來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對于我來說,公司管理需要很多繁瑣的理論工具和數據模型,而企業的經營則更需要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樸實哲理。 中國的企業家當中不乏聰明人,但做企業更需要智慧。不僅僅是企業家一個人的智慧,而是要求企業家將這種智慧傳導給其他的人,搭檔、員工和合作伙伴。只有將個人的智慧變成了企業的智慧,成為能夠被企業中的每一個人所崇尚和敬仰的精神內涵,這個企業才算是具有了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 中國人講究中庸,雖然也有“致知在格物”的古語,卻仍然缺少堅持不懈追求至理的傳統,企業的管理雖然不可能要求結果必須完美,但在實踐中追求至理,而后將真知用之于實踐的方法是必須具備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企業價值體系的構建,一個企業是需要創造價值,并且將這種價值進行有效的傳遞的。 自古以來,我們做大事的時候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做生意重在氣魄,生意要做好,抓住一個合適的商機就能達到。但做企業就要求企業家有寬闊的視野、胸懷和領導力,要懂得并且善于進行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要做大,就必須讓企業內部的員工和外部的合作伙伴都擁有一種共同的精神信仰。人與天同性,方能合德,天人合一才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 中國社會雖然有輕商的傳統,但歷史上卻時有巨賈出現。細究其發跡的歷史不難發現,成功的軌跡和手法或有所不同,但誠意正心則是萬法之宗。僅僅是企業個體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只有被社會認可、被公眾認可的成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誠懇做事、誠信待人,企業無論做到多大,都不可泯滅了本心,在企業成功之余,我們要多點心思去思考一下企業作為一個社會構成元素的價值所在,要有企業公民的意識,要懂得承擔社會責任。 所以,對于我來說,經營企業取得成功的秘訣其實只有四個字,“慧”“致”“天”“誠”。 中國現有上千萬家民營企業,其經濟總量已經占到了全國的六成以上。然而,中國經濟三十年來高速發展,民營企業家們在充分享受了成長喜悅的同時,也深深陷入了粗獷式擴張帶來的管理缺失的泥潭。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都已經意識到資源與管理的短板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再次實現突破式發展的瓶頸。資源的缺失可能是體制問題,但管理的缺失是可以通過外部的因素來彌補的。因此,專業化的管理培訓將是民營企業家突破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極大助力。 現在的慧致天誠就如同17年前的新東方。那時,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夢想,我離開北大創立了新東方,雖然第一個培訓班只招到十三個人,我卻認定了那是值得我去奮斗的事業。這些年,新東方終于做出了一些成就,成為了在美國上市的國際化公司;17年后的今天,當我再次站到新的起點,我的面前依然是一個充滿機遇,同時不乏挑戰的領域。所不同的是,有新東方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借鑒,又有我的朋友們給予我的無與倫比的堅定信念,慧致天誠也將是承載了夢想,值得我再次去奮斗的事業。 謹以此文與諸君共勉。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