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渤海經濟圈"三足鼎立" 諸侯割據整合步履蹣跚
天津濱海效應輻射京津魯冀——
“鄰近的兄弟城市都開始打濱海牌”,濱海新區一位政府官員對記者如是說。隨著天津濱海新區正式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環渤海地區區域經濟整合開始加速。
環渤海經濟圈:起大早卻趕了晚集
環渤海經濟圈建設構想由來已久。1986年,在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的倡導下,天津聯合大連、青島等13個沿海城市(丹東市、大連市、營口市、盤錦市、錦州市、秦皇島市、唐山市、天津市、滄州地區、惠民地區、東營市、濰坊市、煙臺市、青島市)發起成立了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專員)聯席會這一區域合作組織。圍繞環渤海,有太多的遐想和期待:在這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近20個大中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中型企業虎踞龍盤,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等大型商貿港口和秦皇島、黃驊兩個全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在內的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區、港口區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然而,20年來,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整合卻步履蹣跚,在逐步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長三角、珠三角面前黯然失色。從理論上講,構成經濟區域需要兩個要件,一是“龍頭”,二是“腹地”。長三角的龍頭毫無疑問是上海,而腹地則在蘇、浙、皖甚至更遠的地區;珠三角的龍頭是地理位置十分接近的香港、廣州、深圳,腹地現在已經擴大到廣東以外的8個省區。可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龍頭”是誰?“腹地”何在?
事實上,環渤海經濟圈的概念在現實中卻演變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自成體系、各自為戰。北京和天津、大連、青島已隱然成為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龍頭,然而,三個龍頭的輻射區域卻“井水不犯河水”。
諸侯割據:區域整合步履蹣跚
為什么環渤海經濟圈整合如此艱難?中科院區域發展與資源經濟研究中心樊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三省兩市共五個省級行政單元,一體化的行政阻力大;產業結構趨于雷同,區域內的內在產業鏈聯系不夠緊密,沒有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關系;所有制特征相似,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比重大,地區政府對資源控制能力強,政府對企業干預比較大,整個區域經濟帶有濃厚政治經濟色彩。”
在這種“政治經濟”的長期影響下,環渤海地區在項目安排上呈現出明顯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傳統行業外,目前又在競相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為明顯的是鋼鐵工業,各省市都自成體系,但是設備陳舊,而且往往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產品不能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天津市政府研究室的閻東指出,環渤海地區產業關聯度小,沒有形成彼此間的產業鏈,或者產業鏈很短。此外,環渤海經濟圈存在著嚴重的市場分割,三大區域自成體系,互相排斥。往往是你的產品賣不到我的地盤,我的產品也難以打入你的市場,楚河漢界,涇渭分明。
產業趨同和市場分割一方面使環渤海地區沒有形成很好的產業鏈和行業聚集度,另一方面使單一產品的市場規模不大。這一點,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勇從外商投資的角度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注釋。他說,5年前,IBM要投資芯片項目,經過半年的考察后,對天津開發區的優惠政策以及各方面條件都很滿意,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上海,理由是這里綜合的市場環境和芯片行業聚集度不如長三角地區;世界500強的BHP公司,即使給予多么優惠的政策,到最后舍棄天津開發區而選擇了蘇州工業園,原因就是其產品在蘇州周邊的市場規模比天津大一個數量級。
《泰達宣言》:區域整合的新起點?
顯然,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迅猛發展給環渤海地區的整合帶來了壓力。李勇表示,“我們如果再不加強區域間的合作做大市場規模,與先進區域的距離就會越來越大。”
于是,進入2004年后,環渤海區域經濟協作的步伐開始明顯加快。先從廊坊共識到北京倡議,再到區域經濟合作聯席會議,環渤海經濟圈政府高層關于區域合作的認識和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而可能在環渤海區域經濟整合歷程中寫下隆重一筆的是《泰達宣言》。在3月24日召開的第三屆京津塘科技新干線論壇上,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線的北京市海淀區、朝陽區、懷柔區、通州區、北京開發區,河北省廊坊市,天津開發區、天津港、天津港保稅區等9個單位簽署了旨在加強區域合作的《泰達宣言》。宣言認為,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為京津塘地區開辟新的戰略性發展機遇。
宣言提出,在未來的3-5年,9地將以舉辦北京奧運會和建設濱海新區為契機,以國家規劃建設中的大交通、大港口、大項目基地等資源的優先布局為先導,建立統一、開放市場,促進區域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加強產業分工合作、引導產業結構升級,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朝著更加緊密型實質性方向發展。
業界人士認為,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京津塘科技新干線開始向“國家主線”邁進,將揭開環渤海區域經濟整合新的一頁。
濱海新區:環渤海經濟圈新龍頭?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3月6日,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與天津代表團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濱海新區要肩負起區域經濟發展龍頭的重任,努力使濱海新區在環渤海地區的深化改革中發揮帶頭作用,在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曾慶紅的講話無疑期待濱海新區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龍頭。
各種跡象似乎表明,濱海新區的特殊地位正逐漸得到了周邊城市的認同。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鄰近某城市政府在招商引資時頗費心機地用濱海新區的概念來吸引跨國公司:“來我們這兒設立總部,既可以享受奧運經濟的巨大商機,又可以乘借濱海新區發展的東風。”
與此同時,蟄伏已久的市場力量也開始發力。筆者了解到,山東省濱州市和河北省滄州市即將建設的渤海大橋,其動因也與濱海新區有關。濱州市與滄州市僅一河之隔,然而貫通兩地卻不得不繞行數百公里,濱州市建設大橋的提議屢次被山東省否決。然而,看著隔河的滄州在濱海新區發展的浪潮中占盡地利之便時,濱州的民營企業再也坐不住了,急欲建設跨河大橋,從滄州“分一杯羹”。記者 李文絢 實習記者 高建鋒 天津報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