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陜西農村采訪時發現,底蘊深厚、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亮點,農民以此致富的愿望和市民返璞歸真的需求,已經為其打開了廣闊的市場,成為推動其迅猛發展的合力。陽春三月,記者在陜西省禮泉縣采擷到三朵“浪花”。
羽毛花
春節剛過,石潭鎮羅家村又像過年一樣熱鬧了,村民們奔走相告:“咱們做的插花又賣到英國啦!”
1999年,由于蘋果市場發生了變化,羅家村村民賴以生存的蘋果產業開始滑坡,時任村委會副主任的羅平得知了一個重要信息:北京一家外貿公司有“羽毛花”業務,就是把經過加工的、色澤鮮艷的禽鳥類羽毛加工成各種各樣的裝飾花,據說在歐美市場很受歡迎。但是由于“羽毛花”必須手工制作,所以該公司正在找加工點。羅平幾經周折找到這家公司游說,希望能爭取到這個加工機會。對方有些猶豫,外貿出口的產品對工藝要求很高,你們行嗎?羅平說,我們那里有剪畫的傳統,婦女們不管剪啥,一看就會,讓她們試試吧。對方終于答應了。
羅平回家后與媳婦陳愛麗商量咋辦,媳婦說,我先試試,她帶著另外兩名婦女參加了一期培訓。陳愛麗回憶,那段時間她像著了迷,按照老師的要求用自家雞毛剪花樣練習,把一群雞的毛都拔光了,沒有花枝,就用打毛衣用的竹簽子代替。反復試驗后,對方終于給了她們第一批業務。
羅家村的婦女有剪紙的傳統,所以在陳愛麗三人的“傳幫帶”下,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大家都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羽毛花”越做越好,那家外貿公司非常高興。漸漸的,石潭鎮竟然“壟斷”了這家外貿公司的全部訂單,周圍蘇邢、高家、上石等8個村子里的800多戶群眾近千人陸續加入到插花隊伍中。羅平說,我們等于用婦女們的技術入股,由外貿公司提供羽毛等各種原料,只要產品驗收合格,就一手拿錢一手交貨,實惠極了。
羅平給大家辦了這件好事后人氣直升,2002年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被稱為“經濟能人”。
在村口,記者見到剛剛領取了原料的范媛媛。她初中畢業后就去西安打工,一是人生地不熟,不太習慣,二是每月300多元工資不劃算,看到大家都做“羽毛花”,就回村“就業”了。現在守著家門口,每月還能掙500多元,挺好。不遠處,三位婦女正坐在自家宅門前剪襯花的綠葉,記者與她們聊起來。農婦吳茂迎說,我這幾年靠插花不僅供著兩個孩子上學,還包下了全家的日常開銷。在外打工的丈夫羨慕得很,要回來一塊干呢。婦女們說,村里最能干的人一年能掙8000多元,一般人掙6000多元沒問題。村民羅保平調侃說:“如今咱村婦女們地位可高了,啥事都是她們說了算。”
陳愛麗說,現在,出自中國陜西農婦之手的“羽毛花”已暢銷美國、德國、法國等11個國家。由于訂單穩定,大家的積極性都特別高,以前沒事扎堆尋事、打麻將的惡習基本上杜絕了,人人都忙著掙錢。為了讓大家把活兒干得更好,村里今年打算蓋兩間廠房,大家工作的時候能一起聽著音樂,聊聊天。
五谷畫
2004年第96屆廣交會上,“五谷畫”作為一門嶄新的藝術形式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記者在禮泉縣城,見到了“五谷畫”的創始者張景林。
張景林說,自己從小對“糧食”就有一種敬畏感,也特別崇拜教人稼穡的后稷。由于從小喜歡觀賞“糧食”,所以對雪白的大米、金色的稻谷、綠色的豆子以及黑色的芝麻等都很迷戀,總覺著能用它們做點什么。
張景林從小喜歡畫畫,很有藝術天份。1996年,他參加楊凌農高會時,看到內蒙古一個農民用玉米粒擺出了“玉米”二字來展示自己的種子,非常好看,腦子里頓時萌生出一個想法“五谷能否作畫”。認真琢磨后,他想通了三個問題:第一,植物的種子取材方便,價格低廉;第二,植物的種子五顏六色,無需任何加工上色;第三,用植物種子為材料創作的書畫,天然質樸,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創新的藝術形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摸索和試驗,張景林成功解決了種子防腐、防潮、防蟲蛀和粘貼等難題,并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創作了20余幅作品。2002年4月,他攜畫參加了中國東西部投資貿易洽談會,“五谷畫”在展會上引起轟動,被評為“特別獎”。這次展會,讓張景林看到了市場空間,六七家中外代理商與他簽訂了長期合同。為了如期交貨,張景林把周圍鄰居和一些親戚朋友發動起來,經過培訓后,由他設計圖樣并提供原材料,請他們代為加工,生意越做越好。
張景林出名后,找他學畫的人越來越多。2004年7月4日,張景林的第一期“農民五谷畫制作培訓班”在禮泉縣叱干鎮正式開課。他對學員說,我搞培訓基地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富余勞動力有事干,我負責提供原料并銷售做好的畫,你們沒有風險。如果說種蘋果能讓大家坐上摩托、蓋上大房,那么“五谷畫”就可能讓大家住上小樓,甚至搬到城里。現在我們接的都是國際訂單,原材料卻可以就地取材,只要通過我們的雙手,就能使它成為旅游產品和工藝品,變成鈔票。此后不久,“五谷畫”被咸陽市政府正式確定為形象宣傳品,張景林的名氣更響,接下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如今,張景林已經將培訓班范圍擴大到省外。
張景林對記者說,我的夢想就是讓家鄉成為五谷藝術之鄉,讓并不昂貴的糧食變成無價之寶,并創出國際品牌。
小土布
叱干鎮位于禮泉縣北部,由于自然條件不太好,群眾的生活一直不富裕。
2005年5月,該鎮黨委書記鞏向陽下鄉時發現,農戶中仍然保留著不少臺織布機,許多婦女在閑暇時織的純棉床單,很被城里人看好。農婦杜翠花說:“城里人不僅喜歡咱織的花鳥圖案,還說這布沒有靜電,是環保產品,睡著舒服。”鎮黨委經過研究,決心引導大家發展這一特色產業。由于缺乏啟動資金,鎮領導帶頭每人出資500元、鎮上普通干部出資300元作為啟動資金,讓群眾試織出一批土布床單。
試織后的土布床單在西安市場受到的追捧出人意料。受此鼓舞,叱干鎮政府有關部門馬不停蹄地聯合了600戶群眾,成立起鎮“纖手土織布協會”。同時,鎮政府還出面為產品設計包裝、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派出干部外出搞宣傳、打市場、跑銷售。該鎮建筑商李宗源長年在外了解市場動向,看到小土布中的大市場,于是主動請纓當會長。他投資200萬元,嚴格按照協會加農戶模式擴大產銷規模,由協會負責技術和銷售,會員按件賺取加工費。“小土布”給農婦們帶來了財富,現在頭腦靈活、手頭麻利的婦女,最多的一年能掙近萬元。
記者在叱干鎮“纖手土織布協會”的展廳中看到,由農婦們手工織成的土布床單、圍裙、臺布等產品,有抽象藝術的氣息,通過多種色彩,交織出各式各樣幾何圖案,這些圖案或重復、或平行、或連續、或間隔,對比有落差、變化有規則,形成了特有的節奏和韻律,表現出西部農村傳統古樸的風韻,怪不得城里人和外國人都特別喜歡。李宗源說,現在外商已經下了許多訂單,有床單、領帶、家居飾品等。為了不斷提高設計品位以適應各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協會正在請專業設計人員不斷推新。
“小土布”火了,引來眾多商家尋覓商機。客商葉子明買下100條床單運往新加坡試銷,誰知剛到那里就銷售一空。葉子明喜出望外,與縣里簽下投資5000萬元的建廠合同,并一次性買斷了該產品的海外銷售權。2005年秋,“纖手”牌手工床單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西北地區唯一的促奧運首選品牌。
記者在叱干鎮采訪時,協會正在準備五一節時舉辦一次“小土布展銷會”,聽說還要考慮讓土生土長的農婦們當模特來展示自己的產品呢。

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面花制作高手王玉芳在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面花。新華社記者 范德元攝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