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20多輛大巴載著1000多名單身男女浩浩蕩蕩駛進周莊。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集體出游,而是“相親之旅”———在旅程中快速相識,如果可能,從中找到心儀的另一半。
事實上,以相親為目的的各種活動,眼下正風靡長三角:南京,“萬人相親會”半月一場,場場爆滿;常州,新近結束的大型相親會,6000多人蜂擁而至;杭州,西湖邊萬松書院,2個月內前往相親會的人數累計超2萬人……
不少人口研究專家認為,各地紛紛舉辦“相親活動”,因為背后有龐大的戀愛產業的支撐,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水鄉相親游
周末的周莊,以“擠”著稱,再多千余游客,本不是一件讓人注目的事。但如果這千余人都是三十歲上下,而且統一佩戴胸牌,齊整整地出現在周莊狹窄的石板路上時,就不由得令人側目了。街邊開店的大媽們打聽:“是不是又要舉行選美比賽了?”
其實,這不是“選美比賽”,而是一次“水鄉尋夢”。每個“相親游”參與者都在心中編織著人生之夢:我能在這里,在這些人中尋找到“另一半”嗎?
在一家授權發布“周莊相親游”信息的網站首頁上,記者看到了這次活動招募會員的布告:水鄉尋夢———單身帥哥、靚妹或單身先生、女士;男女各500人,額滿為止。據活動主辦方介紹,這個明確標以“相知、相識、相愛、相戀”為目的的廣告打出不到一個禮拜,名額就差不多滿了。
活動組織者之一的許曉明告訴記者,繼“周莊相親游”之后,他們還將于5月和6月再連續組織“安徽相親游”和“山東相親游”。目前,一半參加“周莊相親游”的參與者明確表示,還要參加接下來的兩次活動。
一樁好買賣
盡管所有相親活動的組織者都認為自己做的是“積德”的好事,但他們也承認,這也是一樁不錯的買賣。
以“周莊相親游”為例。一天水鄉游,收費總共99元。對參與者來說,不貴,因為單買一張周莊門票也要100元;對組織者來說,所費不多,組織成本因為規模效應降得很低;對周莊來說,雖然少了幾萬元的門票收入,但賺足了“眼球效應”,帶來的是更長遠的回報,何況,還有不少贊助商主動找上門來。
不少人認為,“戀愛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因此,南京電視臺、江蘇廣播電視報和一些商業網站,分別辟出時間段、版面和網頁,登出精選“相親信息”,使“相親游”人氣驟升。一個相親活動的組織方還透露,他們正在籌劃相親活動的冠名權,有不少企業表示很有興趣,“那將是一筆數目很大的收入。”
其實,不論是眼下的“相親游”還是前一段時間興起的“相親會”,相親活動一直好賺錢,只是誰也說不清,這個與戀愛有關的產業,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一些大型相親活動的組織者和人口研究專家估計,市場規模可能有幾十億元。不過,美國一家相親公司的數字或許能說明問題:“8分鐘約會”號稱美國“相親界中的領導者”,目前信息庫中的會員資料達6萬余條。除了開展網上相親業務,公司的主要盈利點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幾十座城市舉辦各類“相親會”,公司駐紐約工作人員說,2003年,“8分鐘約會”的利潤超過百萬美元。而類似的大小相親公司,在美國比比皆是。
誰為相親忙
記者向南京“萬人相親會”、杭州“西湖相親會”等的組織方詢問:誰在相親?得到的答復出乎意料:四分之三是替子女相親的父母或長輩;自己相親的年輕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三分之二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三分之二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每次相親會,參加者中總有大學在校生,還有專程從外地趕來的。
父母是最急的一批人。老張是鹽城市交通局一個中層干部,為了給在南京工作的女兒找一個“乘龍快婿”,老張專程到南京跑相親會。他坦言,相親會上的父母都和自己一般年紀,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實行后的第一代父母,為孩子操心已成習慣,“我們身邊沒有多少年輕人,只能到相親會上去找”。相親會10元錢的門票貴不貴?“給孩子找對象,10元錢算啥!”
年輕人自己也有苦衷。28歲的小宮名牌大學本科畢業,現在一所國家科研機構工作。他對記者說:平時生活就是上下班,交往圈子很小,能出來踏踏春,還能一下子認識這么多條件相當的異性,機會挺好。小宮的話很有代表性,與過去全是“父母參加相親會”的情況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愿意自己到相親會上去看一看。
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夏海勇認為,上世紀70年代出生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一批人集中出現在相親大會上,并非偶然。這批正逐漸成為社會中堅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社交圈子小,客觀上的確缺乏戀愛的時間和機會。此外,他們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不少人戀愛觀也隨之改變。種種因素,導致“男大不婚,女大不嫁”的現象,這是“戀愛產業”產生并可能日益龐大的直接原因。
記者手記
記者在南京采訪“萬人相親會”時,曾在街頭做過一項調查———隨機訪問了20個人,“你知道‘萬人相親會’嗎?”被訪者的年齡從18歲到77歲不等,有大學教授、研究員,也有餐館服務生、公共廁所收費員;既有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也有在寧工作的新南京人,還有頻繁到南京出差的外地人。20個人中,19個人聽說過“萬人相親會”,5個人親自參加過。公廁收費員林阿姨對記者說,這陣子街坊鄰居間都流行問:你去替女兒、兒子相親了嗎?
有需求就是市場,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相親活動”為年輕人提供戀愛機會,當然是好事,但幾次采訪相親活動,“托兒現身相親會”、“替人做媒還是賺人錢”的抱怨也屢有耳聞。“戀愛產業”已經是個規模不小的產業,而且還會更大,如何規范和管理,值得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