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開放新起點:選擇濱海競爭機制非擲幣機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濱海新區不僅僅是天津的新區,也是環渤海的新區、全國的新區。”
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是國家從統籌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既是對天津濱海新區多年來改革開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標志著從國家層面推動京津冀地區的開放開發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選擇濱海:競爭機制而非擲幣機制
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是在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礎上,賦予濱海新區更大的發展責任和更寬松靈活的發展政策。
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孕育著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思路。這一戰略構想清楚地表明了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的信心與決心,說明了以局部地區的率先突破進行開放開發的方向依然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珠三角、長三角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后,通過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推動京津冀地區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可以將這一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區域建設成繼長三角、珠三角以后現實的經濟繁榮區域,而且有助于形成以京津冀為經濟核心區、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甚至帶動整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
與以往上海、深圳等港口城市開放開發過程中先劃定一個經濟空白區域或者經濟薄弱區域,再賦予開放開發政策,然后推動區域發展的政策制定與實施方式有所不同,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是在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礎上,賦予濱海新區更大的發展責任和更寬松靈活的發展政策。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濱海新區的功能與影響,促進濱海新區更快更好地發展。
機遇是為有準備者提供的。將加快濱海新區開放開發提到國家層面上對待,不是隨意選取的結果,是對濱海新區多年來自主發展努力的肯定,也是對京津冀向沿海方向發展趨勢的確定。
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更好地發展現代貿易與物流業
我國與世界上的主要貿易國遠隔重洋,大宗的進出口貿易難以用陸路或者航空交通來實現,現代港口介于海陸之間,海洋運輸是貨物進出的主要渠道。
國際發展經驗表明:加快港口城市的發展,符合區域不平衡發展而有條件區域率先發展的客觀規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曾經對海岸與通航河流在增強運輸、貿易和擴大產業分工方面的作用予以肯定。國際上以港口為依托建立的自由貿易港、出口加工區,大都取得了經濟的成功,也說明港口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從中國自己的發展實踐看,推動沿海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快發展,以帶動區域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發展的經驗。而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既是環渤海區域及全國發展戰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也符合國際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目前,在國家加快濱海新區開放開發政策的激勵下,濱海新區的大發展方向已經確定,大發展藍圖已經描繪,大發展思路已經形成。
我國與世界上的主要貿易國遠隔重洋,大宗的進出口貿易難以用陸路或者航空交通來實現,現代港口介于海陸之間,海洋運輸是貨物進出的主要渠道。天津港背陸面海,腹地廣闊,天津港同170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國際港口、1萬多戶外商建立了通航與貿易關系,擁有京津、西北和華北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腹地,具有建設高水平現代商貿物流業的基礎。良好的集疏運網絡、逐步完善的國際機場、不斷完善與建設的高速公路與快速軌道交通,可以將海陸空的綜合優勢發揮出來,形成交通樞紐、現代物流、港口貿易、港航信息、國際中轉、出口加工、航運服務、航運研發等方面的綜合功能,帶動運輸業、倉儲業、商業、基礎設施等產業的發展,并以物流、分撥和配送為基礎,建設我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口岸和物流基地。
要協調好濱海新區與京津冀各個城市的互動關系
要協調好濱海新區與京津冀各個城市的互動關系,理順濱海新區與老區、濱海新區內部管委會與各個園區之間、管委會與各個行政區之間的管理關系。
依托港口、航空、陸路運輸樞紐的優勢,發展現代加工制造業,可以減少運輸成本,提高加工效率,形成貿易———加工———倉儲———運輸的整體鏈條,并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在濱海新區確立的七個功能區中,先進制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濱;^和臨空產業區都有發展現代制造業的巨大空間。目前,濱海新區已經形成制造業發展的良好基礎,要在發揮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分工效應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車及裝備制造、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生物技術和現代醫藥、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及環保等優勢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制造業基地。
濱海新區面積2270平方公里,土地平坦開闊,發展回旋余地大,新區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荒地、灘涂,具有建設現代城市和發展現代工業、物流、商貿、基礎設施的廣闊空間;渤海海域石油、天然氣、原鹽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石油化工、鹽化工和海洋化工的基礎;濱海新區還擁有地熱資源、自然保護區、平原水庫等,也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基礎要素與良好環境。把握濱海新區所具有的良好區位,充分使國內外的資源與要素以濱海新區為平臺加以良好組合與有效配置,將促進濱海新區的進一步發展。
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有利于在更高層次上構筑起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新的管理框架。要在濱海新區以往高效靈活的管理制度基礎上,積極探索在管理范圍擴大、產業規模擴張、管理架構復雜的背景下,形成適應新區特點的新型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同時,要協調好濱海新區與京津冀各個城市的互動關系,理順濱海新區與老區、濱海新區內部管委會與各個園區之間、管委會與各個行政區之間的管理關系。
堅持集聚發展,形成推動京津冀起飛的重點發展區域
要在加快濱海新區開放開發的基礎上,有集聚、有擴散、有重點、有錯位、有互動、有協調地確立京津冀開放開發的方向,形成促進京津冀開放開發的合力。
以濱海新區開放開發為起點,提高京津冀地區開發開放水平。就是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既不是單兵孤進,放棄全局發展;也不是平均用力,分散發展力量。要在加快濱海新區開放開發的基礎上,有集聚、有擴散、有重點、有錯位、有互動、有協調地確立京津冀開放開發的方向,形成促進京津冀開放開發的合力,推動一批有潛在增長的諸多城市群雄并起,構筑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乃至大都市連綿帶的發展框架,實現京津冀地區在21世紀前20年的經濟繁榮。
珠江三角洲的騰飛是以珠江兩岸從香港、深圳、珠海、佛山、廣州等一批城市的興盛為基礎的,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是以長江兩岸與杭州灣包括上海、南通、蘇州、鎮江、南京、杭州、寧波等一批城市的崛起為基礎的;京津冀地區也應該從緩解過密過疏矛盾、加強區域之間聯系、提高資源區域配置效率的角度出發,確立發展軸線明確、城鎮相對密集、主導方向清晰、集聚效應突出的重點發展區域。
目前,北京市除將首鋼搬遷到曹妃甸以外,還確定了在“十一五”要重點建設三個新城:順義、通州、亦莊,向東發展的趨勢已經明確;天津市在城市規劃中將武清———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作為發展主軸,將寧河———漢沽———濱海新區———大港作為東部沿海發展帶,以呼應整個京津冀的開放開發;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間將重點發展環京津地區和沿海城市帶,并將曹妃甸的建設作為全省的一號工程。整體來看,一個以北京為支點、以北京———廊坊———天津———天津濱海新區為南翼、以北京———唐山———曹妃甸為北翼、以曹妃甸、濱海新區兩個港口新城為東部橋頭堡、以向沿海擴張為主導趨勢的重點發展區域初具雛形、呼之欲出。在這一大三角的連接線上,在沿海濱海新區———曹妃甸的延伸方向,將會有秦皇島、黃驊港等一批港口城市在開放中崛起,在北京向京廣、京九等方向的延伸線上,有石家莊、保定、滄州等一批城市在京津冀的整體開放開發中發揮優勢、各顯神通的發展;張家口、承德也在保護京津冀發展良好生態環境中積極支持京津冀的開放開發,在互惠互利中得到京津冀的支持。
堅持錯位發展,充分提高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競爭力
通過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在增強京津冀城市之間經濟聯系的同時,提高京津冀地區整體產業競爭力。
北京要加快向高端高效產業的轉移速度,著力發展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等產業,并大力發展金融、文化產業、現代物流、旅游會展、信息服務等服務性產業;天津應該發展以無線通信、新型元器件為主電子信息產業、以高檔轎車和具有自主品牌的環保經濟型轎車為主的現代汽車制造業、石油、海洋和精細化工為主的石化產業、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為主的冶金制造業等,積極發展交通、物流與金融業;河北省應該積極發展具有競爭力的鋼鐵、裝備制造、建材、電力等產業,接受京津兩個城市的產業轉移,也要為京津的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提供配套,并建設好面向京津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在增強京津冀城市之間經濟聯系的同時,提高京津冀地區整體產業競爭力。
堅持開放發展,廣泛利用國內外市場與資源。要利用歐美等國商業成本上升、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重視吸引跨國公司與大企業集團在京津冀設立地區總部、加工基地、研發據點和營銷中心;利用京津冀地區靠近日韓等國的地理位置優勢,吸引日韓企業將加工鏈條向京津冀地區轉移;要利用京津冀地區背靠三北、交通運輸延伸到俄羅斯和中亞的優勢,充分利用友好鄰國的資源優勢,發展現代加工工業;要利用京津冀地區地域面積廣闊,土地開發空間巨大的優勢,吸引港澳臺與國內企業在京津冀建立制造業基地。尤其是,可以兩岸經貿論壇的成功召開為契機,吸引有實力的臺資企業在京津冀地區投資興業,甚至可以建設專門集聚臺商的臺資工業園區。
堅持協調發展,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秩序
要放開勞動力的流動限制,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一批中小城市加快成長;要清理各種阻礙區域之間聯系的政策法規,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要打破京津冀地區之間的封鎖,鼓勵各種資源與要素的自由流動;要建立合理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以質量、環境、安全、資源利用標準規范和引導企業的投資行為;要放開勞動力的流動限制,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一批中小城市加快成長;要清理各種阻礙區域之間聯系的政策法規,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堅持共同發展,建設共用共享的基礎設施。要在基礎設施、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大氣資源、海洋資源、旅游資源等方面,建立起合作開發、利益均沾、一榮俱榮、資源共享的機制。通過民航、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方式的聯合,建立跨區域、立體式、綜合性的公共交通運輸網絡體系;消除城市與區域之間的信息鴻溝,建立京津冀地區發達的信息網絡支持體系;積極實施“西電東送”、“西煤東運”、“西氣東輸”等能源發展戰略,加快京津冀地區與三北地區能源建設項目的合作開發;加強旅游資源、岸線資源、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建立跨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通大局之勢,順市場之變,借內外之力,筑崛起之路。
以加快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為契機,一個有潛力、有實力、有活力、龍騰虎躍、群雄并起的京津冀地區,必將展現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
(周民良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研究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