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崛起增添新要素
■“十一五”開局看地區
在“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山西省提出要大力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支持省城太原的率先發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經濟圈,建設“大太原經濟圈”的戰略思路。大太原經濟圈大致包括:太原市域全部、晉中市的多數縣、市、區,呂梁市、忻州市及陽泉市的部分少數縣、區在內的經濟發展區域。據測算,未來的太原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九百四十五億元至九百七十五億元人民幣,占到全省的近三分之一,人口總數超過八百萬。
在近期召開的太原市第十一屆人大六次會議上,“太原經濟圈”的概念正式出現在該市市長張兵生的報告中。那么“太原經濟圈”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模式?“太原經濟圈”將會給中部崛起進程中的山西經濟發展帶來什么影響?經濟圈將如何構建?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太原市市長張兵生。
張兵生是本屆太原市人大會議上以全票當選為太原市市長的。他說,要實現太原的率先發展,必須樹立“全省一盤旗”,“太原興則山西興”的概念,要搶抓中央“中部崛起”戰略和實施“十一五”規劃的大好機遇,加快“太原經濟圈”的發展。未來5年中,太原市將要加快以太原——榆次為核心,覆蓋晉中、陽泉、忻州、呂梁等市的太原都市圈建設,以實現資源共享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增強太原中心城市的聚集輻射作用。
他認為,太原作為山西省會和華北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十一五”期間理應從更大的范圍,更高的層面,更遠的前景建設太原經濟圈。只有加快建設太原經濟圈,才能更好地整合城內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提高區域中心城市的職能,帶動山西乃至中部地區的區城經濟和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
“作為山西的省會城市,太原市在中部崛起過程中應該發揮哪些作用?”針對記者的提問,他說,太原應該充分發揮承東啟西的獨特區位優勢和能源、原材料以及加工配套能力強的產業優勢,加強與周邊省份和中部地區的合作,力爭使太原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點。
張兵生說,按照太原市“十一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太原經濟圈”核心是將發展都市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逐步完善公共交通網絡體系、楔型綠地系統,優化核心區的空間布局結構,構建功能區分合理,結構疏密有致,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化城市空間,并通過集聚效應提高綜合實力,不僅要培育太原經濟圈核心區的強大極核中心,更要提升其省域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太原經濟圈在國內生產特征應以資金密集型產業,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并易于控制,能夠吸納大量工業人口為主要格局。”張兵生說。
“太原經濟圈的基本構想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張兵生說,按照規劃,構建以太原——榆次為中心,以周邊城鎮為依托的一小時經濟圈是建設“太原經濟圈”的主要內容,這個經濟圈是外延區,它將依托中心城鎮,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特色加工業和城郊農業、生態農業,承接經濟密集區的產業轉移;依托交通干線;加快以太原為中心的輻射通道建設,促進沿線城市和城鎮的產業集聚;逐步形成具有晉陽文化特色的綜合型、生態型、現代化城鎮集群。
到2010年,太原將初步建成符合國際產業標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業達到相當比重的開放型、國際型的產業體系。建立起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創匯的產品出口基地和與國際接軌,功能完善的服務產業體系,太原的經濟外向度和國際競爭力也將隨之達到東部沿海地區發達城市的水平。
當記者問到“為實現構建太原經濟圈的目標,在近期內,將要抓緊哪些問題”的時候,張兵生說,“太原經濟圈”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是我們必然的選擇,而當前,我們更注重的是,一要著力抓好發展環境中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深入開展“環境創新年”活動,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二要按照創新型城市的戰略部署,進而實施“東進戰略”,加強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和中部地區的聯系合作,不斷擴大產業發展空間和市場空間,在定位、功能、布局等方面形成全新的思路,以一座省會中心城市、承東啟西的重要城市、歷史文化著名城市的雄姿,以立足山西、面向海內外的博大胸懷,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盾和支持,真正發揮服務全省、影響全國、吸引世界的作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