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為“草根企業”植入“科技基因”
南京日報報道從一家瀕臨破產的特困企業到年利潤上千萬元的明星企業,六合區大華特種帶織造有限公司在短短數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脫胎換骨”式的“嬗變”。是什么造成了這樣巨大的變化?大華公司負責人感慨地告訴記者:“是科技創新救活了企業!”
大華公司負責人的感慨源于他切身的體會。1996年,公司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咬緊牙關開發了專利產品,2000年,在科技部門的扶持下,公司又研制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穿帶機。這兩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使公司專利產品——柔性起重吊索迅速形成生產能力,不但打開了國內市場,還出口歐美,形成了國際競爭力。更令企業負責人自豪的是公司產品還成為“長征”系列火箭吊裝的專用吊索。今年公司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利潤1000萬元,躋身全國同行三甲之列。
大華的“嬗變”是六合區“草根企業”依靠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典型案例。為了幫助區內“土生土長”的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六合區委區政府和區科技部門沒少操心。近年來,特別是區劃調整以來,六合區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措施,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著力培育民營科技企業。六合區科技局局長蔡伯圣告訴記者,區劃調整以來,區科技部門主要從三個方面對中小企業發展進行扶持:精心組織各類科技項目的培育、申報和實施;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南京市中小企業技術難題招投標活動;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的申報認定和“孵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六合區科技局副局長楊毅出示了一組數據:區劃調整以來,全區共組織實施國家、省、市、區重點工業科技項目72項,投入科技扶持資金2500多萬元,帶動企業和社會投資3億多元,形成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他舉例說,原先資不抵債的六合制藥廠改制重組成了南京長澳制藥有限公司后,堅持開發新產品,每年都有科技項目獲市以上科技立項,其中減肥新藥——“澳曲輕”還被列入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計劃。依托一系列新藥開發帶來的“滾滾財源”,公司凈資產如“滾雪球”般增長到2.2億多元。2005年實現公司銷售收入1億多元,利稅5000多萬元。不但成為六合區第一家將產品廣告做上中央電視臺的企業,還成為六合區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民營科技企業。嘗到科技創新甜頭的長澳公司加大了自主創新的力度,年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10%以上;公司負責人告訴筆者:長澳公司要靠科技創新做成“百年老店”!
六合區科技局還積極組織企業參與南京市中小企業技術難題招標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六合區“草根企業”自主創新的意識。在區科技部門“穿針引線”下,六合區中小企業中一批有競爭力的項目中標,中標項目占全市中標項目的20%,位列全市區縣第一。其中水芹保鮮貯藏及微加工技術、降解淀粉餐器容器成型工藝等項目均表現出良好的市場潛力。
與街鎮聯手創建六合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是六合區科技部門為高科技產業開發辦的一件實事。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已形成一個“中心、三個園區”的發展框架,與中心配套的卸甲甸創業園、江北都市經濟園、化工開發區園發展勢頭強勁。截至2005年底,創業中心已擁有孵化面積4500平方米,入駐企業108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