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令分配到多方競爭
三峽大壩的建成標志著世界最大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完工,作為該工程三大功能之一的發電功能,也隨之突顯出來。從指令分配到全國大面積“電荒”帶來的電力渴求,三峽電在短短數年間的經歷,隱約透露出區域經濟格局的開合大勢。全國電網中心
截至今年3月31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14臺機組累計發電已超過1000億千瓦時。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完工的同時,三峽右岸電站發電機組也進入安裝階段。
在5月19日的三峽大壩全線到頂媒體見面會上,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介紹說,根據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批準的方案,三峽右岸電站安裝的12臺機組,將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別投產6臺。另外,右岸地下電站將于2010年和2011年各投產3臺機組。三峽工程最初設計有左岸和右岸兩大電站,共安裝26臺單機70萬千瓦的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度。后經國務院批準,在三峽大壩右側的白巖尖山體內鑿洞,形成地下電站廠房,在廠房內安裝6臺單機70萬千瓦機組。
這樣,到2011年,三峽電站將形成32臺發電機組的裝機,每年可發電1000億度,有效保障全國電網的安全。與此同時,為三峽電力送出而專門建設的三峽輸變電工程促進了以三峽電網為中心的全國電網互聯格局的形成。華東地區分得電量大頭
據三峽總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三峽工程計劃發電540億千瓦時,將比去年增加380億千瓦時。這些電將主要輸送給廣東、華中和華東地區,其中廣東和華中地區各占25%,華東地區占50%。
“三峽電通過葛滬直流線路到達上海南橋,進入華東電網,到2005年底,已送華東電網達474億千瓦時,使電力緊張的華東電網受益匪淺。”華東電網新聞處林海宇處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今年,三峽電分配計劃還沒有最終下來,不過,一季度輸送華東電網9.9億千瓦時,二季度預計為26億千瓦時,三季度也是26億千瓦時。”林海宇說。
她還透露:“葛滬直流線路目前滿負荷最高容量達到120萬千瓦時,今明兩年這條線路將進行改建,改建工程完工以后預計將達到300萬~600萬千瓦時輸送量。”
林海宇同時認為,目前,華東電網電量雖然基本平衡,但是長期來看,“華東電網對三峽電是有需求的。”電網博弈幾年間
電力行業人士介紹說,2000年左右,電力比較寬裕,一些電網并不想要三峽電。然而在過去3年里,全國范圍的缺電現象,使得三峽電又成了搶手貨。
2003年2月,國家電網公司在武漢召開會議,初步確定將三峽電一分為二,其中28.8億千瓦時分配給華中的湖北、河南、湖南三省;剩下的26.2億千瓦時送到華東三省一市。然而,不久這個方案就作出調整——重慶電網強烈要求參與分電。
事實上,在三峽最早的電能消納方案中,三峽電的市場劃分為七省二市,重慶在列。但在當時電力供大于求、三峽電定價較高的情況下,水電比例很大的川渝電網主動退出了分電行列。2001年國家計委調整消納方案,分電省份中,重慶出,廣東進,“七省二市”變成了“八省一市”。
自2002年冬天以來,重慶發生大面積拉閘限電的事件。于是,該市多名人大代表去年又要求參與三峽分電。而在去年,供電緊張的南方電網又獲得三峽電站多發的19.4億千瓦時電,用以緩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和海南等五省區問題。
然而,有關方面預測,從今年開始,我國電力緊張的形勢將得到緩解;在隨后的幾年里,電力將朝著過剩的的方向發展。屆時,三峽電將面臨怎樣的走向,又將成為值得研究的話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