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庫區整個未來的最后一次機會。”對三峽庫區問題頗有研究的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蒲勇健19日稱。
不久前,重慶市萬州區黨校邀請蒲勇健為該校的“新農村建設研討班”學員及其他學員講課。在這次有400多名當地官員及部分金融機構人士聽取的題為《將三峽庫區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特區”》的演講中,蒲勇健提出,國家應當像當年發展深圳特區一樣,扶植三峽庫區的發展,通過政策傾斜,為庫區營造多種融資方式;庫區的土地政策應該比全國其他地區寬松,比如耕地轉成開發用地可適當放松;此外,庫區在發展思路上應以現代農業經濟為主體,像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那樣走農業生產集團化之路,而其工業經濟應輔助農業,政府應該出面改變現有的農民散居狀況。
他認為,三峽庫區新建規劃40多萬農村移民,其中包括23.4萬農村人口的后移,三峽工程完工會淹沒大量的良田。然而,三峽庫區后備荒地很少,移民安置容量嚴重不足,大規模的墾荒移民,勢必引起水土流失,破壞三峽庫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在移民遷建中,由于大量企業關停并破,造成庫區第二產業嚴重缺失,三大產業鏈條斷扣,形成‘產業空心化,’使得庫區城鎮無力吸收勞動力,無力拉動消費,無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蒲還建議庫區應主動利用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歷史性機遇,大力發展庫區的旅游及農業等產業,因為國家計劃用3000萬億元資金來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動出擊可以爭取到更多的發展資金。他透露說,重慶市沙坪壩區某鎮就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中拿到了幾千萬元資金。
事實上,重慶市已經為自己的新農村建設描繪了大致模樣: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度達到40%,全市農村經濟總量達到1700億元,實現鄉鎮企業增加值1500億元,農業增加值達到650億元左右,糧食產量穩定在1160萬噸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100元,城鎮化率達到52%以上,新建和改擴建農村公路6萬公里,新建和提升農村中小學400所,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和養老保險覆蓋率分別達到80%。無論照此愿景,還是蒲勇健提出的宏圖,庫區新農村建設都堪稱任重而道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