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開明 藤蔓茂盛
對于大批浙商涌入外地投資創業的舉動,浙江省一直以開明開放的態度對待。這也是浙商群體的藤蔓得以快速向全國各地延伸的有力保障。習近平說,我們基本的態度是因勢利導、樂觀其成,積極推動、提供服務,制定政策、搭建平臺。他表示,區域經濟合作,不僅是浙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浙江應盡的政治責任,也是浙江企業的明智選擇。
每年,浙江省還要根據浙商的投票結果,評選出一批浙商省外最佳投資城市和浙商省外投資潛力城市,感謝這些城市為浙商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而外地城市對這兩塊牌子特別重視,看作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晴雨表”。今年,安徽合肥市、江蘇徐州市等12個城市和山東棗莊市、湖南益陽市等11個城市分別獲得了最佳投資城市和投資潛力城市獎,前來領獎的幾乎全是當地政府的主要領導。徐州市市長李福全說,目前在徐州投資創業的浙商超過6萬人,去年一年的投資規模就達到100億元,浙商的紛至沓來是徐州投資環境的最好見證。
枝繁葉茂 瓜果豐收
人說浙江人的頭發是空心的,滿腦子是商機。的確,如今的浙商只要哪里有機遇,就往哪里扎根,最終枝葉繁茂,瓜果累累。“浙商走出去的動因主要有三種:一是為了尋找新的市場空間,二是為了實施資源性開發,三是為了規避國際貿易壁壘(主要到境外投資),其實都是揚長補短,壯大了自己。”浙商大會組委會秘書長朱仁華說。
浙商充分利用各地資源,發展自己,同樣帶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這就是“地瓜經濟”帶來的好處。湖北省浙江企業聯合會會長任雪濤說,浙江作為資源小省,投資硬環境特別是土地、能源等自然資源確實比不上中西部一些省份。當年,一些企業為了解決發展的“瓶頸”,不得不跳了出去,但是不管浙商走到哪里,他們都還是浙江人,都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
而浙江省近年提出的“騰籠換鳥”戰略,為眾多浙商回鄉投資提供了機遇。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徐冠巨說,騰籠換鳥就是要騰出空間,利用浙江寶貴的資源培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騰出“低、小、散”,換上“高、新、優”,換循環經濟之鳥,換服務業之鳥,換自主創新之鳥。
家鄉不斷出現的新機遇,自然吸引浙商們的眼球。據浙江省協作辦統計,截至今年1月中旬,浙江省11個市回歸投資的總額超過200億元,回鄉投資的氛圍正在浙商中升溫。6年前,溫州人本集團搶灘上海,率先將重心移到了外地。今年,集團又以17.2億元的大手筆投資,到家鄉興辦了項目。上海浙江商會常務副會長張國標雖然在上海起家,如今在家鄉的投資總額也早已達到數十億元。“放長線才能釣大魚,藤蔓長才會瓜果大,這就是浙江經濟的高明之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