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的大形勢、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在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作為“十一五”期間農村發展的戰略性舉措,不僅僅是涉農部門的事,黨和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必須有“機制轉換”的新理念,以適應農村新一輪的改革和發展浪潮。
但是,由于目前正處于新舊體制轉軌時期,部分鄉村管理職能缺位的現實會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而且,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想完全靠國家財政支持是不現實的。免收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使得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日趨薄弱,同時,也弱化了農村集體行政管理職能。加之農民的社會責任和公眾利益意識相對淡薄,農村集體很難籌集到基礎建設資金。因此,如何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尤其是吸引民營企業的資金就顯得十分重要。被稱為“草根經濟”的民營經濟其“無人管、無人理,卻能到處生根發芽”的生命力正是新農村建設中所需要的。怎樣發揮民營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利用民營經濟建設新農村是我們當前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民營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ㄒ唬┳畲笙薅鹊乇U辖ㄔO資金的利用效率。馬克思說,資本運動的目的在于增值,它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在產業資本循環公式中,他對資本的增值作了最精彩的描述:“G→W……P…W→G’”。這一公式準確無誤地說明了企業財務目標就在于追求最后形成的G’要大于投人的G;就是說,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效從財務角度看,全部反映在這一個G’上了,而且它應越大越好。民營企業作為一種經濟體,它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要確保利潤最大化,就要降低成本,防止資金浪費漏洞的產生,同時加快資金循環速度,最大限度地利用資金。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既是客觀要求,也是農村現實使然。民營經濟參與新農村建設,民營企業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考慮,會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率,從而提高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質量。
。ǘ┐_保建設項目的質量。新農村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基礎設施建設,但現實情況是: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的基礎設施,卻出現了“頭年建、來年修、三年不到全報廢”的尷尬局面。隨著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的衰弱和鄉村行政管理功能的弱化,農村集體拿不出錢來投入到村級建設項目中的日常維護管理工作,也沒有多少農民個人有能力來承擔維護公共設施的義務,結果導致資金的大量流失與浪費。民營企業相對而言有較完善的監督和管理機制,可以勝任農村建設項目的管理維護任務。因此,如果能吸引民營經濟參與新農村建設,或者以入股、承包、買斷等方式將部分農村建設項目轉讓給民營企業來建設及經營,并由他們對所建項目承擔管理和維護,政府加以統一監督,就能節約大量資金,集中精力來進行其他方面的建設。
二、政府在民營經濟參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ㄒ唬┳⒅亟巧D換,服務于企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應該定位在裁判員、服務員和監督員的角色。政府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學會用市場經濟規律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過去,政府各項工作抓得過多、過細、過死,隨著小政府、大社會、寬舞臺的形成,政府應該正確對待自己的歷史使命,盡快完成角色轉換,重新思想定位、功能定位和發展定位,從演員切換到導演的角色,服務于市場經濟發展。
。ǘ┩晟普攮h境,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必須以中央的決策和部署為方針,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扎實推進;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吸引民營企業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不斷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保證政策制定到位,具有可操作性。民營企業最怕的是政策朝令夕改,使自己的辛苦白費,資金流失。政府要解決民營經濟的后顧之憂,就要從制度上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從政策上保障民營經濟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同時,結合實際以及企業形式、項目性質、周邊環境等因素,區別對待,給予必要的扶持。
三、民營經濟應轉變觀念,投身新農村的建設
長久以來,城市一直被認為是各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成長發展的天堂。企業界普遍認為,城市消費群體才是消費的主流人群。但是,當城市中擁擠了太多的競爭對手,企業為何不把視線轉向農村呢?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壯大縣域經濟,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保障。比如,聯想、三株等在農村市場的成功運作,就說明農村市場有巨大的價值空間。新希望集團已經與四川省洪雅縣政府聯手啟動了“新希望、新農村12345工程”,進軍畜牧業。民營企業適時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必然會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