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壯錦、刺繡披肩等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蘊含巨大商機

精美的繡球原為壯鄉男女青年的愛情信物,現已成為旅游紀念品。廣西百色市靖西縣生產的繡球以其制作精巧、造型別致、色彩艷麗、內涵豐富等特點而馳名中外,深受中外游客的喜愛。現在,該縣每年銷往海內外的繡球達25萬多個,銷售刺繡披肩、壯錦20多萬條,從而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群眾致富。 靖西山川秀美,旅游資源豐富,古龍山峽谷群、通靈大峽谷馳名中外,素有“小桂林”之稱,是廣西有名的旅游大縣。中外游客前來旅游時,常常購買當地的繡球、壯錦、刺繡披肩等民族手工藝品作紀念。看到游客如此青睞這些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精明的壯鄉婦女意識到其中的巨大商機。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靖西的農村婦女紛紛進行傳統刺繡產品生產,一批批繡球、壯錦、繡花披肩、繡花被、繡花巾、繡花鞋等隨著游客飄洋過海,傳向四方。目前,靖西有上萬名農村婦女從事刺繡制作。
在靖西,成功將民間工藝品開發成旅游產品,并迅速形成規模的是古鎮舊州。這里如今已發展成為廣西唯一的村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街上從七八歲的小女孩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會穿針引線搞刺繡。60多歲的女村民黃肖琴,還以其精湛的繡技被全國婦聯授予“中華巧女”的稱號,連年赴京公開展演。2005年,到靖西旅游的游客已突破60萬人次,極大地刺激了刺繡產業的發展。現在,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國內各省市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當地婦女常常是農忙一結束,就加班加點日夜趕制繡球。在舊州街,繡球年產量超過了15萬個,年銷售收入達18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就達2000元至3000元。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刺繡產業,靖西縣還通過與外地刺繡企業舉辦刺繡技術培訓班,成立刺繡協會,舉辦刺繡技藝比賽等形式,開展刺繡技術交流,提高農村婦女的整體刺繡水平。他們還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新的刺繡產品,有計劃地培養后備人才,確保優秀的壯民族傳統手工藝能更好地得到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刺繡產業的發展壯大,讓靖西成了中外有名的“繡球之鄉”,并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當地群眾以繡球為依托,走上了獨特的致富之路。
龐革平 李 鸝攝影報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