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廣東省宣布再次調高其最低工資標準,各地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提高17.8%,其中廣州市提高至780元/月。這是歷年來上浮最大的一次。
在最低工資標準的比較上,加上深圳市的特區內810元/月、特區外700元/月,廣州和深圳已遠超全國排名第二的上海和江蘇(同為690元)。對于長期倚賴廉價勞動力和資源驅動GDP增長的珠三角而言,這既是一個增加成本的利空因素,也是促進產業升級的重大利好。
成本上升加速產業淘汰
宣布調整當天,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方潮貴對媒體表示: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將促進優化產業結構,促使企業提高技術,縮小收入差距。
自1994年廣東省政府頒布《廣東省企業職工最低工資規定》以來,除個別年份外,對最低工資標準原則上每年實行一次調整。
方潮貴認為,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將有效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廣東有2300多萬農民工,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實際上是保障農民工利益。但另一方面,他也坦言,一些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的企業可能會受到沖擊,但這是優勝劣汰的規律。
昨天,來料加工企業集聚地東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一名官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東莞下半年將重點審查企業履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估計不少小企業吃不消了。”
廣東省社科院丁力博士接受采訪時認為,此次調整必然導致珠三角一些產業的淘汰,淘汰的方式包括外遷、轉行和關門。
他預計,淘汰軌跡將呈現三個梯度:先從來料加工貿易行業開始,因為這部分企業已經沒有多少利潤空間;其次是競爭異常激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最后才是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按照丁力的說法,珠三角紡織、制鞋、電子裝配、五金等產業,都可能卷入被淘汰的行業。不做加工貿易做什么
對于即將到來的影響,珠三角的政府部門已有準備。
比如,在上月的第三屆泛珠峰會上,珠三角城市的招商引資,表現出傳統產業與新型產業并重的特征:一方面將很多紡織、服裝、制鞋、電子、玩具等加工貿易企業納入旗下;另一方面將更多的集成電路、生物科技、裝備制造和環保產業引入本地。
為了促進經濟轉型,廣東省政府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向生物化學、機械制造、電子信息以及物流、金融、保險等高科技行業和新興服務業投資。上月,東莞市甚至拉起大旗第一次去往長三角招商,招商的目標便是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和裝備制造業。
此外,恰在宣布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當天,廣州市政府與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就軟件人才培養、做大做強本地軟件企業、促進軟件企業創新和本地軟件品牌發展等多個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