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民營資本對互聯網的態度表現出驚人的相似:不是不知道互聯網賺錢,也不是不愿意投,而是不敢
互聯網離不開風險投資基金,國內早期的互聯網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風險投資商的進入,隨著第二次網絡熱潮的開始,風險投資商又開始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興起第二次熱潮;不過,水漲船高,互聯網的胃口也越來越大,渴望吸引到的資金越來越多,于是有人嘗試吸引民營資本進入這個投資圈。
不久前,在杭州舉行的互聯網民間投資大會上,包括IDG、軟銀、美國紅杉投資在內的100多個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天使投資人和5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互聯網創業者蜂擁而至。作為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浙江的民間資本實力雄厚,在產業升級的大趨勢中,這些民間資本也在急切地尋找新的投資方向,互聯網會不會成為民營資本進軍高科技領域的又一個突破口呢?
其間,天使投資合作方式引人關注。所謂“天使投資者”指的是利用自有資金投資初創公司的富裕的個人投資者。他們往往是創業者轉向風險資本之前的一個選擇。一筆典型的天使投資往往只有幾十萬元,只是風險資本可能投入資金的零頭,而國內的民營企業或者民營企業家無疑具備這樣的投資實力。
事實上,天使投資者的存在已經有幾年時間了,近幾年,天使投資者也開始發起“天使團體”。這種天使團體性質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股市處于大牛市期間工薪階層中存在的投資俱樂部。天使投資一般會投資給那些處于起步階段,并且有很好贏利預期的公司,也可以說是那些有創意公司的啟動資金、種子資金。據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香港)的調查,近年來,投資我國種子期項目的資金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這個數字只有20%。有專家表示,若缺乏早期資金的支持,種子期項目的成功概率會大大降低。而天使投資的介入,有望改善我國種子期項目融資難的局面。目前,軟件、互聯網、生物科技、通訊和電信等領域,都是天使投資密切關注的熱點。
隨著我國《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民間的創業投資公司,也開始有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據悉,目前活躍在國內的創業投資公司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海外風險投資公司設立的分支或辦事機構,如軟銀、IDG,此外還有英特爾、微軟、IBM等大機構旗下的風險投資基金;二是引進海外的機構投資者和管理運作模式、有國際化背景的本土化公司,資金大多來自海外,如中國建設銀行與美國摩根士丹利合資成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第三類則是純本土化公司,如深圳創新、聯想投資等等。民營資本的涌入,無疑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但目前,江浙一帶整個民間財富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和以煤炭、鐵、銅為代表的礦類產業中。據了解,軟銀亞洲基金從2001年建立,到目前所實現的年平均回報率(內部收益率)超過90%。軟銀投資的阿里巴巴有幾十倍的回報,IDG從百度獲得的回報則超過70倍。可見,互聯網創造的財富難以估量,這也是刺激民營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投資的動力所在。
但是大多數民營資本對互聯網的態度卻表現出一種驚人的相似,不是不知道互聯網賺錢,也不是不愿意投,而是不敢!這是眾多溫州炒房人士的一個共同感受。“說實話,我們對高科技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能上網聊天打游戲,除此之外對網絡一竅不通。”某個溫州商人的這種觀點也是許多民營投資人的困惑,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敢冒險。有人這樣表示:“投資房地產如果賠了,可能只是賺得少一些。畢竟房子在那里。互聯網投進去,萬一沒成功,恐怕連個影子都看不到。”而且,投資互聯網的風險資金,一般的回收期大約是5到10年,在此之前可能看不到贏利,這也是習慣傳統行業投資的民間資金所無法理解的,畢竟他們習慣了短平快、可以看見實體的投資方式。
同時,由于國內市場的條件限制,退出機制存在的問題成為民營資本進軍風險投資最大的一根軟肋。再加上缺乏人才儲備,對高科技行業沒有更深的了解,不能做到知己知彼,一向謹慎小心的民營資本又怎么肯輕易地介入到互聯網的投資熱潮中呢?顯然,比較可行的一個方案是成立風險基金組織,由專業的人士管理,民營資本投資,由專業的投資人士來對互聯網項目進行篩選。不過,由于周期相對較長,并且前景不是十分明朗,民營資金會有多少能被吸引過來仍然是個未知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