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體水果攤給人們帶來了方便。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個體私營經濟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經濟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三分天下有其一”。它解決了70%以上的新增城鎮就業、70%以上的城鎮再就業和80%以上的進城務工農民就業。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個體戶卻逐漸開始淡出我們的視野,究竟是什么讓他們選擇了離開?聽聽個體戶的說法吧。
破繭成蝶不容易
鄉鎮作為個體工商戶的發源地,有著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且對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老百姓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墒且约彝橹鞯男∽鞣,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浪潮中越來越感覺到競爭帶來的殘酷。
“開始我是第一家,效益還不錯,可是沒多久,附近就有五六家蜂擁開張了。”1991年就在河北農村老家創辦金屬絲網加工廠的成先生說,“本來就是小本經營,一下出來這么多競爭者,加上工商管理費、國稅、地稅什么的,哪還有利潤可言。只有更新設備,也許廠子還有活路,不過找銀行貸款得有抵押,可是這廠子也不值幾個錢兒呀!
1993年,成先生因為“拉不到關系”,又始終不能拿出可以抵押的東西,最終廠子倒閉了。如今,成先生已經是一家加工電子產品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公司初具規模,產品暢銷全國,在圈子里算是小有名氣。他說:“之后,我把自己的廠子給賣了,只身去深圳打工。后來我賺了點錢,1996年和幾個不錯的朋友一起注冊了現在這家公司,目前情況還不錯!闭劦絺體工商戶的發展,成先生頗有感觸:“個體經營壓力太大,不僅自身科技含量低,沒有風險抵抗力、競爭力,就連融資也很困難,而且稅費繁雜,想發展,難啊!
繁華背后的無奈
北京的前門,聚集著成千上萬的個體工商戶。一位在前門賣了10年服裝的個體工商戶宋女士感嘆說:“以前一天能賣到七八千元,現在競爭太殘酷,有時一天賣不出幾件衣服。20平方米的小店,一個月房租就四千多,再加上工商管理費、治安費、營業稅和員工的工資等,一月下來賺不到六七千元就算虧本,生意實在不好做。”
宋女士店門口掛著一塊“清倉大處理,虧本大血賣”的紙牌子。宋女士告訴記者:“前門要城市改建,這條街是整治的重點,不知道以后做什么,只好先虧本處理,不然就血本無歸了!币驗橐恍┑胤秸某鞘薪ㄔO和商業發展規劃,許多經營小店小鋪的個體工商戶或拆遷、或停業,先后退出了個體經濟舞臺。今年6月,北京市工商局發布第十四號文件規定,即日起暫停為登記地址是民用住宅的企業辦理營業執照,禁止“民宅商用”。據報道,文件實施首日,就有超過70%的申請者被擋在創業門外。
面臨著信譽挑戰
“我的店快要關門了,八萬多貨款要不回來,來了訂單沒錢進貨,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這生意還怎么做!”中關村賣電腦配件的張先生對記者哭訴。
今年五月,張先生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廣東客戶,雙方達成一個十幾萬元的配貨合同!拔乙娔侨撕芩,又是朋友介紹的,不僅價格放的很低,還特別照顧他只要先付30%就可以提貨,一個月內還清貨款。可現在一拖就是四個月,弄得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睆埾壬o記者看了對方寫下的欠條和收據。記者問張先生為什么不起訴對方,張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這種事情,一般是沒人理會的,何況還是跨省的,費用也折騰不起啊!睆埾壬嬖V記者,在中關村,這樣的事情屢有發生,因為個體工商戶沒有企業信譽度和有效的責任追究制度,一旦出現類似事情,就只能等著關門倒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